黃閣麒麟舞是廣州南沙區黃閣鎮的傳統舞蹈,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閣麒麟舞是壹種自娛性舞蹈。它屬於廣東省文化遺產之壹。廣州南沙區黃閣鎮的麒麟、麒麟舞傳說,始於明代,發源於黃埔橫坪村。
麒麟的造型是根據古代傳說中麒麟的樣子——龍頭、獅身、鹿角、羊頭、牛尾。近年來,黃閣鎮高度重視傳統藝術和群眾文化活動,將麒麟文化打造為該鎮的品牌文化,組織力量對壹度中斷的麒麟舞進行挖掘整理。
2.鳳尾魚舞蹈
鰲魚舞是流行於廣州番禺區的傳統舞蹈,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鰲魚舞是廣州番禺沙湧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舞蹈。它起源於壹個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解放前,每次舞魚外出,在外打工的都回老家參加活動。晚上,遊行隊伍將由大文公、羅傘、頭牌、大丹旗開場,隨後是敖玉。
有各種各樣的魚燈籠和五顏六色的“顏色隊”,如“帶頭”包括賣魚,豬肉,雞橄欖,餛飩等。解放前率領敖的魁星,相貌醜陋,後被率領為帥帥狀元。以前只有兩對舞,壹女壹男,然後就有了十個* * *舞。
既可以作為有故事內容的舞臺表演,也可以作為廣場、遊行表演。鰲魚舞不僅增添了節日的氣氛,也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禱。
3.叫醒獅子
它屬於中國舞獅中的南獅。歷史上,它脫胎於唐代的宮廷舞獅。五代十國以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
到了明代,舞獅出現在廣東,起源於南海縣,並在南方地區和華僑社區廣泛流傳。中國有許多不同的舞獅派別和類型,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其中舞獅是兩廣、明清、民國時期著名的舞獅派別。舞獅要有很高的要求和條件。
4、浮動顏色
亂世佳人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廣東,屬於社火的表演藝術形式之壹。許多人正在推著壹塊裝飾精美的彩板,彩板上有固定位置的人物。
例如,這些木板上的小人由4至7歲的兒童扮演,他們經過特殊訓練,由精心偽裝的鋼支架支撐。利用巧妙的機械原理,創造出“漂浮”的效果。據說廣東飄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珠海鬥門幹塢鎮。
在不同的地區,有各種各樣的名字,如飄色、太格、蔡慶、高高、蔡佳和紮什。表演者站在壹個名為“彩櫃”的小舞臺上,以遊行的形式展示民間傳說或童話故事的片段。神奇之處在於,演員通過精心偽裝的鋼枝站在空中,由看不見的彩色梗支撐,運用巧妙的機械原理,營造出“漂浮”的效果。
5.八音鑼鼓
八音鑼鼓是廣東非常特殊的壹種民間器樂。他們有三種表現形式:打打擊樂、唱西秦戲和打西卡戲。它們是從明末清初粵東西秦戲的清唱表演班傳入的,由粵劇和廣東音樂的唱腔衍生而來。所以民間又叫“唱西秦”“聽西秦”。
在珠三角和佛山各地廣為流傳。根據材料的性能和發音原理,分為金、石、絲、竹、泥、草、木八大類。鑼鼓櫃也叫八音櫃。
2014,11,《八音鑼鼓》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