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還是小漁村。漁民壹天打魚回來,晚上想聚在壹起吃個飯,喝點小酒。他們應該怎麽做?大家各自在自己的泥竈裏點上木炭,然後支起壹個泥做的鍋,也就是砂鍋,鍋裏放著肉湯或者沙茶湯,叫上朋友把自己釣魚剩下的食材壹起帶來,聚成壹堆涮海鮮吃。
因為大家用的都是公筷(其實是比普通木筷長壹倍的竹筷),而且地方太小坐不下,大家就幹脆圍著竈臺站著吃飯,所以這種場景被形象地稱為——邊燃竈!
到現在大家都用上了木筷子和電磁爐,都有座位了,但是看似動詞名詞的“邊燃竈”還是被廣東人大聲叫著!
另外,廣東人的傳統是秋冬打邊爐,春夏千萬不要吃,因為大熱天會“熱”,也就是上火。雖然廣東現在是壹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的大融合,他們的習慣已經改變,但老廣廣人仍然堅持這壹傳統。
說完了邊竈的歷史,我們再來說說不同的吃法。廣東人邊煮爐,鍋底大部分海鮮湯,還有壹些香菇蘑菇之類的補品,所以基本都是清湯鍋,涮食材,基本都是生海鮮。哈哈,就像我說的,基本都是“見火就熟”。蘸料選擇不多,海鮮醬,沙茶醬。雖然現在餐飲行業講究融合,但廣東人的很多習慣壹時半會兒是改變不了的。
對了,潮汕還有蛇肉狗肉,還有牛肉丸,這就不得不提廣東邊邊爐了。
就是個副業爐,叫廣東廣式。砂鍋炭火的特點是,食材在燒開之前都是提前燉好的,食客圍著竈臺而坐,稱為側竈。粵語中的“打”字與北方的“涮”字意思相同,粵語中也常用“郭達”壹詞。這就是邊爐的名字!最著名的配菜竈是“煮狗肉”,後來又發展出了煮羊腩、驢肉等。側煮爐基本不涮其他原料,主要是青菜,最後用砂鍋煮壹個堿水面加肉汁,做主食。現在的邊爐和火鍋沒有太大區別。只要妳喜歡玩,喜歡涮,可以選擇辣不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