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廢除科舉制度對中國近代文明的推動作用。

廢除科舉制度對中國近代文明的推動作用。

科舉制度的廢除在以下幾個方面促進了中國的現代文明:

1.科舉的廢除促進了現代意義上新教育制度的建立。科舉廢除後,近代新式教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全國新式學校數量大增。隨著新式學校的大規模開辦,現代教育制度開始逐步建立,“讀書當官”的傳統教育模式開始瓦解。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儒家經典為主導的傳統學術格局逐漸瓦解。各學科的分化和獨立成為現實,通過新學校培養的人才開始進入社會各行各業。它將教育與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各方面人才結合起來,教育向更加多元化和大眾化的方向發展。

2.士人擺脫了對清朝的個人依附,士紳階層作為壹個群體在社會上的消失意味著清朝賴以存在的階級基礎不復存在。學者們開始把目光從經典文章的記憶筆記轉向現實社會生活,開始接受從西方湧入的各種思潮,為革命奠定了基礎。

3.隨著傳統學術格局的打破,獨尊儒術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經學為主體的學術傳統被以分科教育為特征的現代學術規範體系所取代,傳統的學術規範遭到批判和否定。五四新文化運動可以說是這種影響最集中的體現,其中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的影響最大。

4.傳統的思維方式受到挑戰。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家庭責任感為基礎的,家庭和國家是壹體的。對宏觀事物的綜合思維強,對微觀事物的細致分析弱。科舉制度的廢除,使得承載傳統思維方式的基礎不復存在。

科舉制度:

中國古代士人參加國家選拔考試是壹種制度。它是從隋朝以後的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壹種制度。之所以稱之為科舉,是因為它采用的是以科選士的方法。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實行,直到清政府光緒三十壹年(1905)廢除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原因:

魏晉以來,官員多從士族子弟中選拔,而平民子弟,真正有才能、有見識的,是當不了高官的。隨著士族的衰落和平民地主的崛起,魏晉時期已經不可能繼續關註九品了。

2.目的:緩和階級矛盾,吸引人才,打擊豪強地主,加強中央集權。

3.創建:

隋代,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到隋朝楊迪時,科舉正式建立,科舉制度正式確立。

4.發展:

到了唐代,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擴大國學規模,擴建學館,增加學生人數。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增加了科舉和武舉。唐玄宗時期,任命高級官員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的地位,詩文賦是進士的主要考試內容。

科舉制度的意義;

1.科舉制度是封建選官制度的壹大進步,突破了貴族家庭對仕途的壟斷,起到了抑制門庭的作用;

2.科舉制度擴大了官員的來源,大量出身低微的平民地主和知識分子通過科舉參與政權。“大的在臺上,小的是郡縣”;

3.科舉制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在壹起,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4.科舉考試將地方士紳手中的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員的權利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穩定。

科舉制度對中國歷史進程和世界的影響:

1.打擊了腐朽的士紳勢力,擴大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

2.科舉制度從隋唐壹直沿用到清末,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人才培養和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明清科舉制度走向極端,成為統治者摧殘人才、培養忠臣奴仆的工具,阻礙了知識分子思潮的發展。

4.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制度,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科舉制度流傳下來的壹些優秀措施,至今仍被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沿用和發展。

  • 上一篇:除夕之花(迎接春節的艷麗花朵)
  • 下一篇:彩禮壹般多少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