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以膠東窪裏鎮從土改到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為背景,講述了隋、趙、李三族之間的世仇,真實再現了那個特殊時代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以及那片土地在改革大潮沖擊下的變遷。
作品通過家族的滄桑,表達了靈魂的困境和掙紮,用壹個古鎮的歷史,反映了中國的整個歷史進程。是“民族心靈史上的壹塊重石”。
《古船》是張煒的壹部具有深刻歷史文化內涵的小說。描寫了膠東魯清河窪裏鎮幾個家庭四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和悲歡離合,真實再現了那個特殊時代人性的扭曲和那片土地在改革大潮沖擊下的變遷。它是當代中國最有力量和最深刻的文學傑作之壹。
是“民族心理學史上的壹塊重石”。它用壹座古鎮映射整個中國,用壹條河象征生生不息,用壹個家庭的滄桑表達靈魂的困境與掙紮。作者以細膩深情的筆觸勾勒眾生,文字深刻,富有感染力。《古船》獲得莊崇文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重要獎項。
擴展數據:
古船的創作背景: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文壇掀起了壹股“文化尋根”熱潮。作家開始探索傳統意識和民族文化心理,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文化尋根意識包括三個方面:壹是在文學審美的意義上重新理解和解讀民族文化素材,發掘其積極的文化內核。
第二,以現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欣賞古代文化的遺產,尋找激發生命能量的源泉;第三,繼續批判當代社會生活中醜惡的文化因素,比如對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的深度挖掘。但這幾個方面並不是絕對割裂的,很多作品都綜合表達了“尋根”的意思。
整體而言,“尋根派”的文學主張是希望立足於中國自己的民族土壤,挖掘分析國民劣根性,弘揚文化傳統中的優秀成分,從文化背景中把握我們民族的思維方式、理想和價值標準,努力創作出真正具有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的文學。
雖然打著“文化尋根”的旗號,但這些尋根作家對什麽是“文化”卻無法達成壹致。大多數作家選擇壹個自己最熟悉的地域作為切入文化層面的基點。而張煒則選擇了自己熟悉的鄉村作為背景,進行了壹次尋找鄉村文化根源的旅行。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每壹個社會變革的時期也是人們思想變化的時期,保守主義和疑慮隨之產生。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社會的轉型或動蕩都會讓知識分子覺醒,重鑄價值觀。就像雅斯貝爾斯描述壹戰後人們的精神狀態壹樣。
上世紀80年代,中國也面臨著社會變革的沖擊——當然,這種沖擊主要指的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當社會的中心價值觀和標準已經瓦解,面對“無名”時代,很多人不可避免地陷入無法逃避的虛無和痛苦。
知識分子作為文化精英,有切膚之痛,尤其是與他人相比。他們要麽為了靈魂的安全而固守傳統,要麽以新的勇氣尋求新的信仰和價值觀,要麽以絕望的心情哀嘆靈魂的死亡。
百度百科-古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