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晉以來,這裏就種植茶葉。唐朝以後,茶葉種植全面鋪開,茶葉種植成為普陰唯壹的產業,茶葉成為羊樓洞的主要產業。
作為中國磚茶的發源地,楊樓洞作為磚茶之鄉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楊樓洞內青山綠水之間,隱藏著觀音泉、梁音泉和石人泉。三條潺潺的溪流就像漢字“川”壹樣,所以商人在茶館的名稱中使用“川”字,如“三玉川”、“聚生川”,既突出了水的重要性,又寓意生意興隆,財源滾滾。以至於“川”字最終被壓制在磚茶上。少數民族人民購買時只需用三個手指觸摸它,它是公認的正宗“四川”茶。這個習慣壹直沿用至今。
據記載,鼎盛時期每年出口磚茶數十萬噸,“川”字牌老磚茶名揚天下。“羊樓洞”壹詞曾被蒙古人和俄羅斯人稱為“茶的聖地”,也被稱為“歐亞萬裏茶道之源”。
青磚茶的前身是帽盒茶。明朝永樂年間為了減少運費,減少損耗,方便長途運輸,對宋代以來的茶葉用米漿粘成餅的制作工藝進行了改進。茶葉先經過篩選,再用蒸汽加熱,然後制成帶腳的圓柱形帽盒茶。
為了滿足長途運輸和儲存的需要,“帽盒茶”進壹步改造成長方形的磚形,故稱磚茶。1843年,世界上第壹種青磚茶在楊樓洞問世,成為中國紅茶的鼻祖,赤壁楊樓洞也成為青磚茶的發源地。
如果仔細觀察磚茶,可以發現茶的表面並沒有那麽平整。這是因為趙李橋的青磚茶含有壹定量的梗。這種梗既能補充人體維生素,又能刮油降三高,是遊牧民族的必需品。在內蒙古、新疆等地,有“三天不吃飯,不如壹天不喝茶”的說法。
不是所有的茶葉都能入趙李橋磚茶的法眼。
傳統綠茶、紅茶采用壹芽壹葉或壹芽兩葉的嫩茶,而趙李橋青磚茶是用帶梗老葉制作加工,要求葉大、葉厚、物質豐富。
茶葉采摘後,經殺青、揉撚、曬幹後制成毛茶,然後進入長堆發酵工序。渥堆過程,俗稱“發酵”,是形成青磚茶產品獨特口感和香氣要求的關鍵工藝階段。這壹階段分為小堆發酵和大堆發酵兩個過程,堆發酵過程最短時間為6個月以上,最長為2-6年。
下壹步是復制流程。將調配好的原料進行蒸制,壹方面是將茶葉中的果膠蒸出,另壹方面是高溫殺菌。將原料蒸熟後倒入模具中攤放、攤壓,最後形成壹片趙李橋磚茶,直至71道工序完成。
先用茶刀或茶錐將磚茶從邊緣撬起,沿著茶葉的紋路壹層壹層慢慢推開磚茶,然後將磚茶放入大容量的茶壺中。
1泡完後馬上把茶倒掉,第二步不是煮就是泡。這壹次湯色略濁,藥香濃郁,入口茶湯飽滿,微苦,甘甜醇厚,舌面能感受到立體茶湯,無異味,咽喉順滑,潤喉感好。喉嚨降低後,有從喉嚨到舌根再到舌面的清涼感,逐漸變得微甜。空杯過後,有壹股清新的藥香,淡淡的委婉。
第三泡、第四泡,湯汁金黃,清澈透亮。這茶入口很美。茶湯飽滿,味道厚重,口中微甜,湯香,田間氣息在舌尖回蕩。下咽順滑,舌、口、喉潤澤,壹種植物的微甜在口中久久回蕩。
第5、6泡,湯色清澈,茶湯入口清新純正,甜味明顯,舌面舒適,喉間略潤。
圖和數據部分來自網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