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如何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中國特色文化?

如何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中國特色文化?

(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與現代文化的關系是繼承與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及其他許多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學派。特別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尤其是東方文明的源頭之壹,不僅在歷史進程中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在今天仍然發揮著作用。從思想內涵來看,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傳統文化基本精神,壹般表現在四個方面,即天人合壹觀、以人為本觀、剛健有為觀、重和觀。這些傳統文化作為民族智慧的源泉和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寶貴資源。傳統文化作為在中國歷史上長期發揮重要作用的思想文化體系,作為兩千多年的官方意識形態,在深層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意識中仍然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重視提煉和吸收古今中外人民創造的壹切優秀精神財富,既包括傳統儒釋道思想中值得借鑒的內容,也包括從國外引進的壹切優秀文化成果。在此基礎上,建設既保持民族優秀傳統,又適合當代社會特點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體系。沒有文化的弘揚,沒有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就不可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文化復興中,不可或缺的壹課就是深入研究中國的優秀文化遺產,這不僅需要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進行研究,還需要從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方面進行研究。能否在歷史文化傳承創新過程中學習並善於綜合中西文化,將直接影響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下,我們應對傳統文化進行全面、科學的分析,既不能采取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也不能惜古惜今。正確的態度是批判地繼承,在繼承中創新,註重創造性轉化。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是壹個以家庭為根、以農業為基礎的半自然半教化的社會。這種社會經濟文化結構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不復存在,與之相關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結構的變化也帶來了思想的進步和民族精神的提升,發展成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壹致,熱愛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自立於世界的最堅實可靠的保證。從我國當前的實際來看,應當充分肯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壹場深刻的變革,它不僅開辟了生產力發展的廣闊領域,而且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了新的條件,增添了新的活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在意識形態領域,新的道德觀念已經誕生,人們的競爭意識、效率和進取精神大大增強。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把弘揚傳統文化與培育民族精神結合起來,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壹項重要任務,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
  • 上一篇:山水詩的絕句:青山綠水。
  • 下一篇:拍婚紗照很有必要!推薦幾個最美的婚紗照風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