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人”理念溯源2013 10年,人民論壇公布了中國最有價值的20個漢字,“德”位列第壹。這不是偶然的,這說明經過幾千年的實踐,中國人已經普遍認同“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國人的核心素養。據專家考證,“立德”和“庶人”分別最早出現在《左傳》和《管子·全秀》中。
可見,“立德”和“庶人”的思想自古就有,只是各自獨立存在,各有所指,尚未合為壹個術語。新中國成立以來,道德教育被反復強調。“立德”與“庶人”的結合始於當代。2012,165438 10月,黨的十八大首次將“以德育人”寫入代表大會報告,並確定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立德庶人的地位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具體表現為:肯定了立德庶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各級學校在落實立德庶人根本任務中的作用,提出了落實立德庶人的具體措施,強調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庶人根本任務的重點課程。
總之,德育是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體現,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要求。“以德育人”中“立”的意思是修煉、修行,但對“德”的理解更為復雜。新時代的“立德”要“立”的是社會主義道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育人”就是“培養”“培養”“鍛煉”人。樹立什麽樣的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標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教育、有紀律的“四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就是“培養負責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