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以南的淡水區往往是鯿魚的分布區。這種魚,體寬頭小,壹般體重不超過1斤。現在這個物種在很多地方都是人工養殖的。喜歡成群覓食的生活習慣。它們在簾泉至初秋活躍於中上層水體,深秋至冬季活躍於中下層水體。鯿魚的耐寒性不如鯽魚,所以冬天的釣魚效果不如夏天,但是冬天還是可以釣到鯿魚的。另外,鯿魚對水質要求很高,在汙水中很難存活。
鯿魚對食物不是很挑食,葷素皆宜,但以素餌為主。釣魚誘餌如面粉餌、熟桑葚、麥粒、青豆、蚯蚓、紅蟲、蝦、藻類可供漁民使用,魚餌可用於釣鯽魚或霧化適量麩皮,如米酒、麩皮、混合商品餌。
二、漁具的配置
鯿魚的嘴很小,要選擇小壹點的魚鉤。如果鉤子太大,妳就吃不到了。推薦史燚5號和6號。線組根據魚的大小而定,最好搭配小浮漂和輕鉛掛件。如果是使用傳統釣法的散標組,可視範圍越細越好,重量而不是重量搭配很重要。最後,魚竿長度不要超過5.4米,方便拋鉛。
第三,釣位的選擇
根據鯿魚的生活習性,有針對性地選擇釣點。氣溫較高時,應在淺水草附近、水流較緩的地方、有清水的陰涼處或籠子周圍築巢。氣溫較低時,選擇水深、有障礙物的釣點,如樹枝、礫石,或坑底不平的地方。
四、釣魚方法
如果把鯿魚作為目標品種,建議窩重壹點,因為鯿魚是群居性魚類,把魚吸引過來後妳就可以享受上竿釣魚的快感了。氣溫高的時候,鯿魚會成群結隊地在水體中上層遊動,以釣和浮為主,餌料始終是懸浮的,然後會根據魚的遊動層壹層壹層地尋找。在臺灣用雙鉤釣魚時,建議雙鉤的鉤距在6-8 cm,因為鯿魚較寬,可以增加雙鉤中魚的幾率。
鯿魚吃鉤慢,但清脆。往往浮標還在動的時候,就有魚的消息了。這時候就沒必要急著提竿了。特別是用蚯蚓等肉餌釣魚時,發現釣竿要在浮標送上來的壹瞬間提起來,才會停下來。黑色時,應在浮標沈入水中時升起。
鯿魚的群集習性大大提高了在桿子上抓魚的可能性。當妳釣到壹條魚時,妳應該抓緊時間繼續釣魚。它們不像鯽魚那樣長時間吃鉤,魚停留的時間壹般不超過1小時。因此,釣友在垂釣時要保持安靜,避免驚嚇到魚,盡量延長鯿魚在巢內停留的時間。此外,鯿魚也有警覺性,所以釣者在養水前要及時將魚遛出窩,以免驚擾到魚;有短暫停頓時,應采取挑逗、拖引等方法,在窩周圍提鉤餌,引誘魚吃鉤。
當妳以釣其他魚種為主,想釣到鯿魚時,可以改為底釣,盡量選擇更小更輕的浮漂和鉛墜,讓魚餌在水中緩慢下降,這樣可以增加鉤餌在水體中上層的停留時間,便於鯿魚中途切斷。夏天筆者經常在冶河網箱附近垂釣,水深3 ~ 4米。他主要釣鯽魚和鯉魚,但經常釣鯿魚或鯿魚,其他的很少釣。我向這些漁民詢問他們的捕魚方法。為了提高鉤餌下沈速度,增加垂釣頻率,這類垂釣者大多配備大標重,使得鉤餌在水中快速穿過鯿魚的遊動層,導致釣到餌的幾率較低,而小標下降較慢,增加了鯿魚發現鉤餌並吃掉餌的幾率。
鯿魚的遊動層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釣友要註意觀察和探索,及時發現魚遊動層的變化並調整自己的垂釣策略,以變應變獲得好漁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