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代,藥物的數量已經增加到1000多種,藥物的知識基本可以滿足壹般臨床應用的需要。國家曾經組織力量進行過毒源排查。在此基礎上,由政府於鹹清年間(656-660年)編纂修訂的《新編本草》又稱《唐本草》,是世界上第壹部具有藥典性質的藥學專著。在現有本草的基礎上,篩選出114種民間新藥,使藥品數量達到850種。這部藥學專著以其對藥物基礎的更多考證和豐富的臨床用藥經驗,贏得了中外醫學工作者的尊重。70多年後,陳藏啟收集了692種《唐本草》中沒有收錄的藥物,編成《本草補》。綜合起來,唐代開發利用的中藥資源已達1500余種。
宋代印刷技術的發展為醫學資料的整理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北宋時期,國家再次進行大規模的藥物資源調查,成立了醫學編纂出版機構——校正醫書局,還成立了國營藥廠(惠民藥局),生產中成藥。近百年來,本草經三次修訂,進行了大量的整理和總結,並輔以文獻和用藥經驗,形成了歷史上本草修訂的高潮。官方代表作品有《開寶本草》、《加友本草》、《本草圖鑒》。宋代唐慎微收集了《開寶本草》、《甲酉本草》中遺留下來的554種藥物,並增補了8種藥物,編纂了《經史本草》以備不時之需,簡稱《證本草》。迄今為止,我國古代開發利用的藥物資源已達1748種,極大地豐富了中醫藥寶庫。
金元時期,在穩定和鞏固品種的基礎上,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側重於提煉功效和誘導藥理。其主要貢獻是將醫學理論與具體藥物緊密結合,形成了多層次的中醫理論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中藥資源和本草理論開發利用的鼎盛時期,尤其是明代中期。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和國內外市場的開拓,商品經濟大發展,醫學領域出現了許多名著。《本草綱目》載有1815種藥物,增補了46種,尤其是文字簡明扼要。彩色物理繪畫聞名於世。《滇南本草》載有448種藥材,是記載高原地區藥物(包括民族藥物)的珍貴著作。舉世聞名的《本草綱目》收錄了1892種藥物,將古代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推向了高峰,以深刻的內涵總結了明代以前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的經驗,提高了本草的編纂技巧和水平,為後世中藥的發展打開了新局面。
到了清代,商品經濟進壹步發展,不僅中藥店、商店眾多,還形成了壹批全國性的藥材集散地市場。中藥材產量、運銷大幅增加,中藥材資源開發利用範圍進壹步擴大和提高。記載和保存的本草近400種,其中學術價值較高的著作有《本草綱目》和《植物名實考證》。前者包含716種《本草綱目》未收錄的藥物;後者包含1714種植物。雖然名為植物名稱考證,但其實是壹本很有價值的藥物專著。與此同時,我國民族醫藥的開發利用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如著名藏醫藥家迪馬爾·丹津·彭措編撰的《朱靜本草》,載有2294種具有濃郁藏醫藥特色的藥物,是我國藏醫藥史上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