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迫切要求清明節-壹個善待生命的日子。

迫切要求清明節-壹個善待生命的日子。

“燕子來春社,梨花在清明後。”雖然經歷了史上最熱的春日後,最近已經涼颼颼的,但這並不能阻止清明如期而至。

壹段時間以來,無論是路邊還是墓地墓地,隨處可見燒紙祭奠死者的人。尤其是在墓園,每年我們為先人掃墓的時候,都會目睹墓園裏燒紙的壹幕幕,我們會想,經過幾千年的傳承,這樣壹個歷史如此悠久,文化內涵如此豐富的節日,難道就只剩下這壹個字嗎?謹慎追求未來,不忘先人,這是我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美德。我們的生活是美好的,清明節多花點時間表達對先人的孝心是正常的。但是,把壹個傳統節日解讀為“燒”是違背傳統的。其實仔細想想,那些壹味用“燒”來比喻悼念祖先的人,並不是在滿足被祭祀者的需求,而是在滿足哀悼者自己的虛榮心。這樣做不僅消耗大量資金,而且汙染環境,損害人的心理健康。

清明節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民間節日,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今年是中國將清明節定為國家法定假日的第二年。在壹些國家率先將我們的壹些傳統節日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弘揚我們的傳統民俗節日,傳承經典文化,就成了我們的責任。

其實清明節有幾個意義,當然最重要的壹個是關於生命的意義。清明節是壹個緬懷逝者生命,激勵現有生命,緬懷身邊逝去親人,感謝祖先賜予我們生命的節日。如何通過我們現有的生活延續過去的生活,用過去的生活啟發今天的生活?緬懷的意義不僅僅是對親人的思念,更是壹種民族習俗,壹個種族的繁衍儀式。我們壹年壹度的為親人掃墓是壹種儀式,是祭祖報恩理念的延續。有專家建議,應該擴大這種儀式,即每年清明節祭奠為國家和中華民族獻出生命的人。其實這樣的活動在我們小的時候每年都有,現在這樣的活動在青少年中少了很多。因此,有專家建議,中國應該有壹部“國家法典”。每年清明節都會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舉行紀念儀式。從先烈到先賢,先賢不僅是拋頭顱灑熱血的人,也是我們歷史上很多傑出的人物,都值得我們紀念。家鄉的聖賢是家鄉歷史和山川的靈魂。他們在家鄉留下了足跡。可以去他們的故居、墓地、紀念碑祭奠。這將是最親民的九年級。

其次,清明節仍然是壹個“生命力的節日”,歡迎和擴大大自然的活力。當大自然在清明節到來時,它充滿了生機。種樹意味著古人擴展了大自然的活力。古代有“插柳為春”的習俗。散步是為了珍惜大自然的生機,走向自然,擁抱自然,親近自然,打蹴鞠,蕩秋千,拔河等等,迎接大自然生機的到來。

此外,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是由自然節日轉化而來的。從自然到人文,都是“感受自然節奏而形成的,富有人文精神”。清明節是結合古代寒食節形成的。冷食是壹種自然的節奏,與人文精神融為壹體,所謂人文精神就是無數的傳說和人物。

可見,清明節不僅被壹個“燒”所覆蓋,而且被壹個“燒”所表達。壹直以來,我們都在倡導壹種更加文明的祭奠先人的新方式,比如鮮花祭掃,比如網上祭掃。所以有專家說,任何時候都不能拋棄傳統文化。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拋棄傳統文化的核心。根據生命科學,“基因”是不能改變的。祭奠的方式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這只是壹個外在的載體,需要不斷更新和改變,但“基因”要保護和保存,核心價值觀要保護。

  • 上一篇:學校團體操的隊形變化怎麽安排?
  • 下一篇:中國傳統戲曲音樂有兩種:曲牌和板腔。請深入介紹壹下。謝謝妳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