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道光二十年至鹹豐十年(1840-1860),京劇由徽劇、秦腔、漢劇合流,吸收昆曲、京劇之長而形成。其標誌之壹:調盤完整豐富,超過徽、秦、漢三大劇種中的任何壹個。唱腔是板腔和曲牌風格的混合體。聲腔主要是黃兒和西皮;二是業務大體齊全;第三,形成了壹批京劇劇目。第四,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是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人物,並稱“老學究、三傑”、“三丁家”,即狀元張二奎、狀元程長庚、探花余三勝。
二是豫劇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建國後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自清末以來,豫劇形成了五大調,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調(以沙河谷即豫東南、皖北為中心)和高調(以菏澤為中心)。
三月戲發源於浙江嵊州,發源於上海,興盛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各地。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昆曲、戲曲、紹劇的成果,經歷了從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的歷史演變。越劇擅長抒情,以唱功為主,聲線優美,表演真實動人,優美典雅,富有江南精神;多為以“才子佳人”為題材的戲劇,藝術流派眾多,其中公認的流派有十三個。
四大黃梅戲源於鄂、皖、贛三省交界的黃梅地區的采茶調。清末傳入安徽懷寧縣等周邊地區,結合當地民間藝術,用安慶方言演唱、吟唱,逐漸發展成為壹種新的劇種。曾被稱為“淮腔”、“徽劇”。黃梅戲唱腔樸實流暢,擅長活潑抒情,表現力豐富。表演簡單細致,以真實生動著稱。
?五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壹種傳統戲曲,它是在清末河北灤縣小曲《對荷落》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最早流行於河北農村,後進入唐山,被稱為“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在東北流行,出現了壹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在京劇和河北梆子的影響下,評劇表演日趨成熟,出現了、、白、采蓮、艾連軍等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