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的《傷寒論》問世後不久,由於戰亂或抄寫的原因而損毀,對該書進行整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是王叔和,壹位著名的醫學家,第壹次開始了這項工作。
他在《傷寒論》中說:“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脈診、音律,對該病真方頗有心得者,意欲防備天下之急。”說明他對《傷寒論》的研究是從脈、證、方、治入手,即按照張仲景辨證論治的精神。在現行版本的《傷寒論》中,壹般認為王叔和增加了《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三篇,以及以下《非汗脈證辨治法》八篇。從太陽病、脈象辨證到陰陽病、脈象辨證共十篇,保存了張仲景溫病辨證的主要內容,也是現行《傷寒論》的主體部分。以下八章“證與非汗癥證的辨治”主要是王叔和從仲景的治法及其用治法分析《傷寒論》對《傷寒論》研究的終結。
王叔和編纂的《傷寒論》受到後人的批評。控訴者是方友芝和於,而方友芝在明代寫《傷寒論》,認為平脈是對經典的褒揚,還說何叔抄了《傷寒論》,使鐘路之道不吉利。“究其謀反,何叔也是罪魁禍首。”所以他說《傷寒論》原文不容易說得通,又說王叔和編書時出了錯。然而,歷代醫家大多客觀評價王叔和的《傷寒論》。宋代林逋說“我在仲景八百余年,惟吾叔與我能學”。晉代程無忌說:“仲景《傷寒論》可通天下,不倒地者亦可和”;明初說:“叔公及集仲景舊論之散人,為此書立下汗馬功勞”,同時批評王在書中夾雜自己的言論;玉石不分,主客體混淆;總的來說,由於王叔和與張仲景的生活年代接近,所以他編的書應該更接近張仲景書的原貌。既要肯定傳書的可取之處,又要把仲景的發汗、嘔吐、瀉下、溫、針、灸、水、火等方法進行分類比較,也適合臨床應用,使之397更符合實際。
(二)《黃帝內經》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壹部註釋《黃帝內經》的著作,即齊梁全《內經註》,這是已知最早的《黃帝內經》校勘書。
由原泉校勘的《蘇文》版本在北宋時很流行,但後來失傳了。今天,我們可以在林翼等人修訂的《再廣布黃澍地內蘇靜文》壹書中看到該卷的內容以及從整個元代開始整理的少量註釋。比如他在解釋蘇文怒論中的“風入氣,精則亡,邪則傷肝”時說:“陰陽相亂,風則攻精,邪則入肝。”解釋“殷琦”為內因,“風客”為外因,合理分析了病理機制。再如《蘇文熱》中的說法“三陽之經皆拜其病,不入臟,故能發汗”,全家視“臟”為“腑”,並解釋“傷寒之病起於皮膚,漸超過另壹陽之病,不入屋,故須發汗,散其寒熱。雖然我們不能看到蘇文的全貌,原泉的校註,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的學術造詣之壹。
(3)《神農本草經》陶弘景撰寫的《神農本草經註》,不僅保存了《神農本草經》中的365種原藥,還補充了東漢名醫使用的365種藥物。
上述四部古籍文獻分別由魯光、、全、陶弘景校註,對中醫學的發展和後世的文獻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