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漠化防治中,“水”是壹個關鍵問題。
民勤的生態問題本質上是水的問題。水是綠洲,水是沙漠。不僅僅是民勤,整個河西走廊都是如此。水不僅是農業的命脈,也是人類生存的命脈。
但目前,水資源利用存在嚴重問題。
科技部中國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生態環境建設、水土資源開發與節水灌溉首席專家邱維多告訴《第壹財經日報》,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60%,沙化、沙化土地占土地面積的45.58%。無論是低產田改造,還是土地荒漠化防治,都離不開開水資源的投入和灌溉技術的支撐。
“在中國,由於灌溉技術落後造成的水資源浪費高達全國總用水量的50%至60%,而傳統的地面灌溉技術是造成中國水資源短缺的罪魁禍首。”他分析,中國現有有效灌溉面積81萬畝,其中98%仍采用古代的漫灌技術。由於技術落後,鬥渠以上輸水渠道的水量損失占總灌溉用水量的60%,田間渠道的水量損失和田間深層滲漏損失占灌溉用水量的70%,可見灌溉不僅是浪費水資源,也是節水潛力最大的領域。
邱維多正在阿拉善等地推廣滴灌技術。他說,以色列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漠,人均水資源只有中國的12%。他們發明了滴灌技術,將145公裏外的水引向沙漠,通過滴灌高效利用水資源,建成了世界上發達的農業。這種滴灌技術從1974開始在國內引進。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中國科技人員在研究國外滴灌技術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進行了創新,形成了中國滴灌技術。工程造價僅為以色列滴灌的五分之壹到十分之壹,適用於除水稻和生態作物以外的各種作物防治荒漠化。
據邱維多介紹,我國在黃土高原已建成1,000畝半固定式滴灌系統,滴灌小麥產量比旱地小麥增產300%。
“要吸取定西移民河西的教訓,盲目擴張綠洲。防止水資源短缺和荒漠綠洲過渡帶的開墾。目前重要的是加緊下遊民勤地區的生態修復,安撫人心,號召群眾參與到家鄉的環境修復和建設中來。”目前可以對“資源型生態移民”采取“既不支持也不約束”的自由放任政策。陳光庭說。
作為國家“防沙治沙”973項目的重要成果,《中國的沙漠與荒漠化》報告認為,西北荒漠化地區農業的出路在於確定旱作農業的北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創新耕作制度,實施農業機械改革;西北荒漠化地區林業的出路是根據林基生態的特點“適地適樹”;西北荒漠化地區畜牧業的出路是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場,因地制宜建立不同比例的人工草地,綜合治理退化草地,建立草地生態系統可持續利用的管理體系。
據國家防沙治沙辦公室主任劉拓介紹,2005年6月5438+2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進壹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已經明確提出,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在沙區建立和鞏固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國家生態安全體系,打好生態建設相持階段的攻堅戰。力爭到2010,重點區域生態狀況得到改善;到2020年,我國壹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到本世紀中葉,我國能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治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