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我眼中的貴州民族文化

我眼中的貴州民族文化

範文貴州民族文化有三個特點:自然風光與民族風情的有機結合,地域文化與主流文化的有機結合,優良傳統與時代要求的有機結合。所謂“有機結合”,不是簡單的壹加壹等於二,而是同壹事物的兩面。比如被譽為“世界級旅遊勝地”的黔東南,就離不開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苗侗風情。鼓樓聳立、花橋跨越的侗寨,風景秀麗、樹木蔥郁,本身就是壹幅完整的侗鄉山水畫,很難將其分為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兩部分,因為天空中染綠的杉木林並非都是天生的。古往今來,苗寨侗寨每生壹個孩子,村民們就為其種下100棵小杉木。18年後,孩子長大,小樹長成木材,家裏會給他配壹些杉木,俗稱“栽十八棵杉木”。這壹習俗對營造萬畝杉木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鼓樓、花橋、吊腳樓無疑是人文景觀,但過去的鼓樓像巨杉,過去的花橋像壹排排躺著的紅杉,過去的幹欄吊腳樓像鳥巢,顯然都是仿生學在建築文化中的巧妙應用,是自然風光與民族風情有機結合的生動例證。“地域文化”是指具有貴州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主流文化”是指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原傳統文化。在貴州,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往往被認為是貴州的“土著文化”。比如,儺戲、地方戲被壹些專家視為“貴州土特產”。事實上,儺是壹種廣泛傳播的傳統文化現象,在古代中原地區非常流行。武陵山區苗族同胞稱儺為“鬧”,顯然與儺諧音。苗族人仍願儺(苗語稱“巧鬧”),必須用“八對茶”(即“漢斯諾”),多唱漢話,可見漢文化對苗族文化影響之深。但同時,在許願的過程中也有苗族的特點,說明苗儺和漢儺是有區別的。苗族服飾,侗族頭飾,非常精彩,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但如果與中原出土的古代陶俑、壁畫相比較,不難發現壹些相似之處,說明地域文化與主流文化是壹脈相承的。民族文化就像風味食品。它不能完全拋棄原汁,也不能完全失去原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可能不註入新鮮的果汁,產生新鮮的風味。實踐證明,在原有風味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形成新的汁和味,更適合時代的需要,更有生命力。壹切優良傳統總是結合時代要求而生存發展的。如果優良傳統排除了時代的要求,苗族服飾就不會如此多姿多彩。苗族同胞有100多種服裝款式,都是不斷與時俱進創造出來的。這種服裝風格融合了古代傳統和現代風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松桃苗族婦女穿的“奧曼金”與慈禧太後和朱桓公主穿的衣服相似,但不完全相同。是古代苗族服飾和清代滿族服飾的有機結合。
  • 上一篇:中國北方的古建築有什麽特點?
  • 下一篇:理財產品有哪些類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