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子,又叫勞動號子,是農村地區挑臺基礎、築壩時唱的傳統民歌。誦經是砸地基或打樁時使用的壹種工具,壹般是壹個圓石或鐵餅,周圍綁幾根繩子。棉洋唱的歌,音調高亢,節奏感強。他齊聲歌唱,邊彈邊唱。群眾築堤築壩,就是用它來協調行動,緩解疲勞。
句式壹般是七言、十字,也有五句。在工地唱歌,類似於搗小號。打可分為舉和飛。當妳輕擊球時,妳會把它拋過頭頂,也叫飛球,速度更快;錘打時間隔時間較長。打架的有四個人,八個人,十個人。主唱在唱的時候不打,群眾在唱的時候打。
綿陽詞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下產生的。綿陽位於江漢平原中部地帶,境內有東荊河、通順河、通州河、劉溪河、排湖(古稱綿陽湖)、胡莎湖、鯽魚湖、鹿林湖等十余個湖泊。因為地勢低,湖泊河流多。
所以經常發生十年九澇,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為了謀生,人們每年經常抗洪築壩。在艱苦的勞動中,綿陽人民創造了無數的反酷刑歌曲,綿陽反酷刑歌曲應運而生。
作為壹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勉陽的大邊歌歌詞多為即興創作,也有壹部分唱出了歷史故事。曲調經常吸收綿陽民歌。綿陽詞的演唱形式是合唱。主唱有歌詞,副歌起陪襯作用。沒有實際內容,只是壹些感嘆詞,比如嗨,丫,楊,華之類的。
主唱都是吟誦歌曲的高手,他們的聲音洪亮,方圓幾英裏外都能聽得壹清二楚。聽到的人真是如雷貫耳,神清氣爽。有壹個主唱,也有兩個對唱。還有壹種是“拋球之歌”,要求比較高。壹對八個人輪流領唱,邊彈邊唱,很有意思。
綿陽詞的內容非常廣泛,有的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有的是通俗的歌詞和詩詞,更多的是來自綿陽戲的劇本歌詞,如《站花墻》、《白扇》、《秦香蓮》、《勸顧》、《辯婚》等。
還有壹種是考驗主唱水平的。完全是即興創作,有唱有編,看到什麽就唱什麽,想唱哪裏就唱哪裏。語言簡單搞笑,生活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