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也叫乞巧節,在古代也叫女兒節。
七夕節俗與女性的關系十分密切,古代的七夕活動以少女少婦為中心,所以又稱為“女兒節”或“少女節”。
傳說這壹天是天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七夕之夜,鵲橋入畫屏,乞巧寄長情,古代七夕的習俗,祈禱美滿姻緣的同時,女孩們也希望自已能像“織女”壹樣心靈手巧~
相傳,古代少女會在農歷七月初壹到七月七日的夜晚,穿著新衣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這主要是因為“七姐”,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七仙女,是天宮中的織布能手。在七夕節到來之時古代女性,就會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實際上也可以稱為“鬥巧”,因為少女們會穿針引線,蒸巧饃饃、剪紙、彩繡等,然後評比誰的手最巧。
關於七夕節就是情人節的說法,這是後來才流傳的,主要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由於他們的愛情並不被天帝承認,所以只答應他們每年見壹次面,而這壹天就是農歷七月初七。
在七夕的晚上,二人踏過喜鵲搭建的橋梁,來到橋中間相互傾訴思念之情。後來七夕節就與情人節融為壹體,並壹直流傳至現代社會。
下面我們來看看古代的女孩子是怎麽過七夕的
七夕節的習俗:
(壹)穿針乞巧
民間每逢七夕,婦女都要做對月穿針線等遊戲,向織女乞求智巧,稱“乞巧”。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二)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壹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是將蜘蛛裝於盒內或用碗覆蓋,並根據壹定的標準來判斷是否乞得巧來,如有以是否結網為標準的,若結網就得巧;有以所結網絲多寡為標準的,網結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網結得是否有條理為標準的,有條理則謂得巧;還有以蛛絲是否穿針為標準的,若蛛絲穿過針孔即為得巧。經過占驗,得巧者無不歡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賀;未能得巧者,往往沮喪嘆息,甚至啜泣痛哭。
(三)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盯森丟巧針。
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明劉侗、於弈正《帝京景物略》卷二)
(四)拜織女
七夕拜織女,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壹起圍坐在桌前,壹面吃花生,瓜子,凱租畝壹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