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瀕臨滅絕的木偶文化遺產

瀕臨滅絕的木偶文化遺產

布袋戲,古稱“吊絲木偶”,又稱“吊絲木偶”,是壹種古老而稀有的戲曲。江西興國的布袋戲不僅改編自漢族民間說唱書籍和傳說,還改編自元曲和明清雜劇,內容十分豐富。這裏的木偶劇團壹般7人左右。表演時,壹兩個人在臺前操作,邊說邊唱,三五個人在後臺伴奏。其中,布袋戲的操作者還可以根據劇中人物來偽裝男女老少的角色,可謂壹機多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逐漸淡出了觀眾的視野。據傳說,木偶戲起源於公元前180年,當時漢高祖劉邦被圍困在鄧白城。他的軍事顧問陳平提出建議,用木頭做了壹個成人的樣子,在東、西、南門唱木偶戲。敵人全部集中在東、西、南城門看戲,只有北門空無壹人,無人把守。所以漢高祖逃出北門,有“陳平為傀儡,漢朝欲保天下百姓”之說。

“興國縣的提線木偶主要流行於君村、永豐、龍坪、社福、樟木、梅角等鄉鎮。”興國縣文化館主任肖遠明說。現存的提線木偶劇文學性強,故事引人入勝,臺詞幽默,歌詞優美多變。不僅如此,興國布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神韻含蓄,栩栩如生,堪稱民間工藝珍品。興國的提線木偶壹般額頭飽滿,下頜豐滿,眉毛細長,特別是鼻子圓,嘴唇小,溫柔美麗,感人至深。布偶面具的設計也相當巧妙。比如眉毛扁平,線條圓潤,給人壹種柔和飄動的感覺。武角戲多為“豎眉”,呈倒八字形,線條簡練,筆法渾厚,給人以勇猛果斷之感。根據角色的不同,線程對的數量從5到12不等,甚至超過20個。通過藝術家對提、戳、鉤、挑、扭、蕩、閃、搖的巧妙運用,賦予木偶藝術生命,讓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看布袋戲曾經是興國人喜愛的文化娛樂活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的豐富和審美情趣的變化,在興國看布袋戲的人越來越少。由於觀眾萎縮,最近10年,提線木偶劇團經濟效益不佳,演出場次越來越少。更難找到願意學習這門手藝的人,從而造成了提線木偶演員年齡結構的斷層。現存的線戲藝人已陸續步入七旬,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特別是壹些木偶制作技藝和表演技藝瀕臨失傳。

目前興國縣能經常開展活動的提線木偶劇團只有七八個,每隊6至8人,平均每年演出約100場,不到原來高峰期的壹半,演出時間基本集中在春節期間。楊振權是興國縣均村鄉西施村木偶劇團的骨幹。他今年72歲了。他不僅帶了徒弟,還帶了徒弟。但近幾年弟子都出去打工了,劇團人手不足。他們出去演出的時候,經常會去別的村子請人。布袋戲是壹種富有漢文化傳統特色的劇種,在當地影響很大。保護和傳承興國布袋戲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

因此,近年來,興國縣采取靜態保護和動態保護相結合的方法,對這壹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保護和傳承,首先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對興國布袋戲進行研究、收集和整理,並出版相關書籍,拍攝電視專題片和相關視聽資料,進行深入調研和論證,從選題、表演技巧、傳承發展等方面制定相關標準,於本曾編過手稿、油印本等早期劇本。二是建立完善了培訓基地,舉辦了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培訓班,建立了師徒制人才培養機制。目前,已經舉辦了三期關於提線木偶傳統戲劇的培訓班。三是繼續舉辦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比賽和民間演出,投資65438+萬元舉辦首屆全縣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比賽。四是成立了由縣文化局領導、企業負責人、專家組成的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保護領導小組,成立了提線木偶傳統戲劇協會,制定了興國提線木偶傳統戲劇協會章程。目前,已投資6萬多元建成高希、西施、攀西等6個提線木偶劇團。

  • 上一篇:我國職業教育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麽?
  • 下一篇:新零售模式成為主流後,電商被“淘汰”已成定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