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強調,要切實提高文化自覺,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對當前的文化建設有著深刻的啟示。
所謂“文化自覺”,就是生活在壹定文化歷史圈內的人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發展進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句話說,就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思、自我創造。
著名歷史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說:“文化自覺是壹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礎上,了解和接觸多種文化,才能在這個新興的多元文化世界中確立自己的地位,然後通過自主適應,與其他文化壹起取長補短,* * *建立壹個認同壹致的基本秩序,壹套多元文化才能和平* * *。
文化自覺有兩種方式:壹是用先進文化影響群眾;二是增強群眾的文化自覺。前者需要明確什麽是先進文化,後者以群眾為文化自覺的主體,讓群眾通過提高文化自覺不斷選擇什麽是先進文化。這兩種方式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促進了壹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的艱巨性在於讓大眾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推進文化建設,關鍵是增強群眾的文化自覺,激發群眾的文化創造力。我國民族文化活動參與率逐年提高,但必須看到,有壹些深層次的原因影響著群眾的文化自覺。
首先,我們正處於不斷的現代化探索和與現代文化的磨合過程中。現代化在壹定程度上帶來了“文化斷根”和“文化漂移”現象,使民眾失去了文化基礎和目標,產生了文化認同危機,處於文化無意識狀態。
其次,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角色的漂移和個人與社會的沖突帶來了文化的不確定性和文化的困惑。從計劃體制到市場體制的轉變,使得個體經常面臨自身與社會角色的沖突。壹方面,個體通過自身完成救贖;另壹方面,個體根據市場的要求不斷改變社會角色,通過角色實現社會價值,獲得社會認可。
當個人與社會角色融為壹體時,文化自覺的能力增強;當個人和社會角色發生沖突時,就帶來了文化的混亂。社會轉型使個體社會角色不斷發生變化,個體與社會角色之間難以形成穩定的融合狀態,從而產生文化融合能力不足的文化困惑感,這是他們文化無意識的社會原因,而廣大農民工和流動人口往往面臨這種情況。
提高人們的文化自覺,面臨著兩種文化語境的壓力:壹是現代文化語境;二是社會轉型的文化語境。前者主要指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後者主要指社會結構轉型帶來的文化不連續。面對前壹種語境,我們壹方面要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核,使之適應現代發展。文化是社會性的、歷史性的,壹個民族不可能把傳統文化割裂出來,在空白上建立新的文化。在全球化時代,如果我們不能恰當地改造傳統文化來面對全球化的沖擊,必然會導致文化認同的危機。另壹方面,要普及現代文化,讓現代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面對後壹種語境,首先要提高群眾的自治性。自主性的提高意味著文化自覺整合的提高。這就需要政府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完善各種生活保障體系。其次,改進文化宣傳方式,摒棄大而空的文化宣傳。滿足群眾文化需求。通過文化需求的滿足,我們可以增進對文化的理解和反思,實現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思和自我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