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鶴亭》(如圖)是李可染於1945年所作。水墨畫的紙是直的,68.5×46.9厘米,上面印著“李”和“遊”。這幅畫與李可染故裏徐州的鶴亭有關。畫畫是古人的奇聞,是童年的記憶。放鶴的故事,表達了壹種回歸自然的野性和輕松的心態。畫家借此題材沈湎遐想,訴諸筆墨趣味,用寫意的手法表達胸中的逃避。李可染早期的水墨畫迷戀“墨戲”,對中國的宣紙水墨畫非常敏感。這支筆充滿了對墨韻的興趣。它銳利簡潔,筆墨豐富多變,幹濕濃淡相映。亭與人同焦墨,古拙蒼厚;前景巖石濃墨重彩,墨汁淋漓;遠處的山有點淡墨,透明,幹凈,活潑。秋高氣爽,獨自飛翔,可以感受到畫家作此畫時的自由心境。2007年發行的第六套特種郵票《李可染文選》是壹套六枚,第四枚是以這幅畫為原型。
毛澤東對何方館的評價
【第壹篇摘自《毛澤東視察徐州說徐州上下五千年》】
(1952)10年10月29日,毛澤東在徐州。
.....毛澤東從東麓登上了雲龍山。在石佛雕像前,毛澤東和當地同誌研究了它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石佛大耳朵,閉目微笑,雙手環坐,莊嚴肅穆。
毛澤東來到何方亭,他說這個亭子離不開蘇軾和他的《何方亭記》:“1077年,蘇軾出任徐州知府。當時他剛剛過不惑之年,努力工作,成績斐然,為徐州人民做了壹些好事。他離任時,徐州人民成群結隊地為他送行。有人拿著蘇軾的馬頭,獻花獻酒,依依惜別,甚至淚流滿面。”“蘇軾和張是好朋友。蘇軾常與其他友人登門賦詩飲酒。漳山人馴養了兩只鶴,在雲龍山頂建了壹座草亭,取名“何方亭”。蘇軾為此寫了壹首《飛鶴亭》,既優美又動聽,成為流傳千古的散文名篇。”他背誦了《壹鶴亭》。在亭子前,毛澤東看到了乾隆皇帝題寫的石碑。他說,“甘龍是個好詩人。”
[第二篇摘自毛澤東七訪徐州]。
.....出了興華寺去何方館。毛主席問,這個亭子是不是蘇軾《鶴亭記》裏的鶴亭?華說起了鶴亭的來歷。毛主席說:妳懂得多。接著又說:“山人有兩只鶴,十分溫馴,善飛,惟望西山缺。”這是《飛鶴亭記》裏說的。亭子壹側有“飲鶴泉”。毛主席問,這泉水是因為鶴亭鑿出來的嗎?華回答說:這口泉原叫石佛井。據說漢末有個皇帝看到雲龍山蜿蜒在遊龍周圍,怕徐州再次成為皇帝,就下令在山上挖壹口井,以破徐州的皇帝之靈。毛主席看了看,泉裏的水有三尺深,清澈見底。他深有感觸地說,這很荒唐,但能把這種巖石鑿出水幾英尺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