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每個散曲都有曲牌,屬於某個宮調。
(3)每個曲牌在字數、句數、平仄、押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規律。所以每壹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類別名、宮調名、曲牌名、曲體名。至於“集數”,又叫“集”、“散集”或“大令”,由唐宋大曲、宋金宮調發展而來。其定制壹般有三個特點:壹是整套必須押韻壹致;第二,有終點;三是由兩首以上相同宮調的歌曲組成。套曲以其較長的篇幅表達了相對復雜的內容,或是抒情的,或是敘事的,或是兼而有之。
詩和套數是散曲的兩種主要形式,壹種是短小精悍,壹種是豐富婉約,但除此之外,還有壹種是帶音樂的。帶歌由同壹宮調中的不同曲調組成,如燕兒的《落帶采茶而勝》、《罵》、《感恩黃恩》等,最多不超過三個曲調。領唱屬於小曲組,比套數小很多,沒有結尾。他只是介於詩和套數之間的壹種特殊形式。散曲和戲曲是不同的,但又是密切相關的。明代批評家王世貞認為元曲是由早期的“詞”演變而來的。金元入華以來,所用的胡樂嘈雜,急變快,前詞難以合拍,於是產生了“新聲”。可見散曲是隨著北方人進入中原而來,在大街小巷流行開來的。後來散曲被文人吸收,成為專業創作。
散曲題材多樣,從大量作品中可以體會到深刻的道學及其思想意義。首先,在田園山水作品中,“道法自然”的精神可以說是充滿其中。散曲作家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來表達悠遠的情趣,使自己與自然融為壹體。其次,在詠物詩的主題中,作者運用了許多意象來裝點仙境,表達了對道教的敬仰之情。第三,在詠史主題上,作者通過縱向追溯,歌頌隱士的恬靜生活,體現了乘風破浪的審美情懷。在藝術表現上,與道門趣味有關的散曲善於烘托空靈淡泊的意境,風格自然質樸,發人深省。
前期創作散曲的作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壹類是書友會的天才作家。比如關漢卿和他著名的臨摹路楠壹枝花《別傅老》,還有蕭玲的《雙調》,陶醉在東風裏。這類作家無論是在人生道路的選擇、自我價值的確定,還是道德修養上,都與傳統文人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大多具有放蕩不羈的精神,但在表象的背後,卻蘊含著強烈的反傳統的反叛精神和追求個體自由的生命意識。
第二類是平民和小官作家。這類作家不像前幾個那樣完全拋棄名禮和傳統文人風尚,而是不敢相信失落,努力再現傳統文人價值。白樸和馬致遠是代表作家。其中,馬致遠的散曲最為鮮明突出,被譽為“樂府狀元”。
第三類是高階作家。主要有北京人魯直和洛陽窯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