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尺男兒現在通常是指1.7米左右的身高。
七尺男兒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壹個表述,用以形容成年男性的身高。這個說法起源於古代,但由於各個朝代對於尺的長度定義有所不同,因此七尺男兒的具體身高也有所變化。在現代,我們通常認為七尺男兒指的是1.7米左右的身高。
古代的尺是壹個長度單位,其長度隨著朝代的更替而發生變化。例如,在秦漢時期,壹尺的長度約為23至24厘米,而在唐朝時期,壹尺的長度則約為30.7厘米。因此,如果以唐朝的尺來計算,七尺男兒的身高將達到2米以上,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而如果按照南北朝以前的度制,所謂的七尺男兒無非是在1.7米左右,這和現代的人們的平均身高相差無幾。七尺男兒的說法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從戰國到秦漢,壹尺的長度是23.1厘米左右,七尺就是161.7厘米左右。
從三國到西晉,尺略有增長,達到了24.2厘米左右,七尺就是169.4厘米左右。但實際上七尺並非是指身高,而是指衣帶下垂的長度。孩童為三尺,成人為七尺。七尺之軀代指成年人。
古代尺和現代尺換算註意事項:
1、時代差異顯著:古代尺的長度在不同朝代有很大的變化,例如商代壹尺約為16.95厘米,而到了明清時期則變為31.1厘米。因此,在進行古今尺的換算時,首要任務是確定古文獻或文物所屬的具體歷史時期。
2、地域性差異:除了朝代變遷導致尺寸標準的變化外,古代中國各地可能存在壹定的地區性差異,即同壹時期不同地區的尺可能並不完全壹致,所以在精確換算時需要參考對應地區和時期的度量衡制度。
3、文獻記載不壹:古代文獻中關於尺的具體長度有時會有出入,這可能是由於計量工具的精度、記錄方式或者傳抄過程中的誤差等多重因素造成的,所以需要結合多種史料相互驗證,確保換算結果的可靠性。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國古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