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文化。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稱為“崇德”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社會基礎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正如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壹書中所說,“家庭生活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社會生活,而親戚和鄰居是中國人的第二社會生活。這兩種社會生活集中了中國人的要求,涵蓋了中國人的活動,規定了中國人的社會道德狀況和政治法律制度。”可以說,家庭是中國人社會生活的主要舞臺,也是歷代統治者建立統治秩序的重要基礎。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社會的精髓。從家族到家族,再到宗族,形成社會,再到形成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父為君,君為國父,家國壹體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最深處。這種同構性的宗法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這種文化強調倫理,提倡道德。
第二,註重和諧統壹
中國以人倫為中心的人文價值觀和行為追求,在他的文化形態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中華民族的壹個顯著特征。強烈的和諧意識使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65438-0993第三屆“中華民族精神與民族凝聚力”國際研討會紀要稱,“源遠流長的和諧意識是秦以來中國社會高度統壹的重要原因之壹”。張岱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壹個壹貫的東西,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比較註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壹”。程思遠把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和諧統壹的特點定義為“中國和諧文化”,認為“中華民族形成了用和諧與和諧文化的理念研究自然與人的生成、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人的身心統壹規律和養生之道的文化傳統”。中國和諧文化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精髓和主要組成部分之壹,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思想。
第三,關註現實,追求穩定
中國文化是大陸農業文化。千百年來,以農為主、重農抑商壹直是歷代統治者積極推行的政策。農業文明簡單重復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國文化具有關註現實、追求穩定的特點。
第四,重視理性和人文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理性和人文教育,表現為中國文化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本,具有超宗教的情懷和功能。人類的精神始於神話和宗教,這是當今學者的知識。宗教的基本功能是通過對超自然神靈的崇拜和狂熱信仰來擺脫現實的痛苦和世界的混亂。在人類封建時代,幾乎所有的國家和民族都處於宗教統治之下,中國是個例外。從西周開始,中國就出現了“重民輕神”的思想。西周統治者的信條是“敬天保民”、“明哲保身”。“天道必從民所欲”,“天道以民為己,天道以民為己”。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顯然是在宗教的外殼中孕育出來的。《禮記》說:“周人敬禮,鬼神敬而遠之,親而忠。”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上述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征是既有差異又有聯系的內在統壹。從這四個基本特征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值得我們今天總結、批判和繼承的優秀傳統,但也有壹些不容忽視的缺陷。缺乏民主和科學精神是兩個嚴重的缺陷和消極因素。所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行者們,號召先生和賽先生進來。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缺陷。我們應該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引進、容納、消化、吸收西方文化的優秀方面,通過綜合創造,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