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產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擺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要戰略位置,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華文化陣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承革命文化;
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文化發展,走出壹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第二,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發展,豐富了人民的精神食糧。
文藝是中國社會文化生活的主體,是中國現代化的精神風向標。改革開放初期,“傷痕”、“反思”、“改革”、“尋根”的文學與電影相互作用,湧現出壹大批反映現實、尊重生命、捍衛尊嚴的優秀作品。
在“弘揚主旋律,倡導多樣化”的氛圍下,文藝在題材、主題、形式、風格上蓬勃發展,呈現多樣化。
三是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保障了人民的文化權益。
“六五”以來,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文化事業年均增長繼續保持兩位數。2017年,全國文化支出855.8億元,全國人均文化支出61.57元;文化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0.42%,助力城鄉文化建設。從2004年開始,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逐步實行免費開放制度。
第四,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
中國堅持“保護第壹、搶救第壹、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建立國家保護為主、全社會動員的文物保護體系。1982頒布《文物保護法》。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從文物管理轉向文化遺產的綜合管理。201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頒布。
五、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建設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
改革釋放活力。為解決經費不足等問題,少數文化單位率先嘗試市場化管理機制改革,試行“事業單位屬性、企業管理”雙軌運行。文化機構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圖書、演出、音像、電影等文化市場出現。
六是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強。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正在不斷創新理念、思路、體制機制和方式,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格局,提高文化開放水平。改革開放初期,文化主要是“引進來”的。
2003年6月5日至2月,中國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競爭,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宣傳和對外文化工作新格局。
人民網-歐陽薛梅:改革開放40年中國文化建設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