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頭頂長有壹大犀利彎角,腦後長有六根小彎角,獅子頭為青色,故稱為“七角青獅”,又名“吃錢獅”。
“舞七角青獅,是連州市石角水東村從清初傳承至今的民間獅舞。在連州,七角青獅有異於其他獅種,多在大年初壹、八月十五(中秋節)、十月十六(還神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寄托著村民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現年73歲的老支書祝誌友說。
水東村醒獅團團長祝文雄介紹,村裏目前有舞南獅(醒獅)和七角青獅兩種。2016年,獅團有40多名團友,年長者七十多歲,年紀最小的只有九歲,平時練習,有小孩樂意學舞獅,都讓他們參與。
副團長黃勇堅將舞醒獅和舞七角青獅作比較:舞醒獅的動作和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寶、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臺等,舞者通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講究意到和神似;舞七角青獅則要“文武獅結合”,既有“文獅”細膩詼諧的動作,也有“武獅”撲騰飛躍的技巧。比如說,七角青獅打瞌睡的表演,似是壹個玩耍累了的小頑童,富有情趣,而騰、閃、躍、撲的動作,則猶如霹靂舞,壹層層提升,動感和層次感都比醒獅鮮明。此外,七角青獅還有登高、走梅花樁等高難動作,表現其威武性格。
鼓師祝華偉介紹說,舞七角青獅的鼓樂完全不同於舞醒獅,開始低沈緩慢,在獅舞的起、承、轉、合過程中,鼓樂漸漸高揚急速,體現出驚、險、奇、絕的特征。在鼓樂的配合下,七角青獅忽而翹首仰視,忽而低頭匍匐,忽而搖頭擺尾,忽而驚躍騰撲。舞得好真是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祝文雄透露,目前,村裏七角青獅的維持全靠村民們的熱心捐助。之前的七角青獅已破爛不堪,現在的獅頭是早年從佛山定制回來的,七個角以及獅子的面貌特征,都與傳統七角青獅有較大出入。如今,想按照老壹輩人的回憶,再去定制壹個,但獅團經費不足。加上培養“新角”不易,水東七角青獅面臨傳承危機,亟待有關部門加以搶救、扶持。
七角青獅屬於“文武結合獅”,既有“文獅”細膩詼諧的表演,也有“武獅”飛撲跳躍的動作。2016年5月21日,連州市水東村,七角青獅與醒獅***舞。2016年5月21日,連州市水東村,兩人配合練習七角青獅舞。2016年5月21日,連州市水東村,練習七角青獅舞的少年。因頭頂有壹大彎角,腦後有六根小彎角,獅頭以青為底色,故稱為“七角青獅”,又名“吃錢獅”。
七角青獅屬於“文武結合獅”,既有“文獅”細膩詼諧的表演,也有“武獅”飛撲跳躍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