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嗩吶外形細長,由哨、氣簽、侵、桿、碗五部分組成。木桿上有八個音孔,桿的上端安裝壹個銅制入侵器,入侵器上套著壹個用氣簽和簧片做成的哨子,桿的下端安裝壹個“喇叭”。演奏時,用手指按音孔。如果音孔壓得不緊,會使發音不準或容易發出噪音。嗩吶看起來很簡單,但要演奏好它確實需要壹些努力。吹嗩吶更耗氣,聲音越高耗氣越大。只有訓練有素的演奏者和能夠運用“循環通風法”的民間藝人,才會讓音樂長時間不間斷地延續,甚至是壹口氣完成整首歌曲。
新疆的嗩吶最適合表現熱烈歡騰的氣氛和雄偉壯麗的場面,尤其適合演奏豪放激越的曲調。獨唱曲目多來源於民歌、地方戲曲、民間小調、戲曲曲調,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間氣息。著名的傳統曲目《百鳥朝鳳》於20世紀50年代初獲得第四屆世界青年學生節銀獎。
新疆嗩吶分為小嗩吶、中嗩吶、大嗩吶,其表演風格又分為南北兩組。南方演奏嗩吶牌(包括大部分戲曲伴奏),用循環換氣的方式演奏某壹個音,旋律很少用其他演奏技法修飾。北方民間藝人創造了許多高難度、復雜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氣拱音、氣頂青、三弦音、笛音等。,以及模仿雞啼、鳥鳴、人聲唱腔(俗稱卡腔)等特殊技藝,從而極大地發展和提高了嗩吶的表現力。
新疆嗩吶是民間婚喪儀式和打擊樂合奏中的主要樂器。不僅在廣大農村廣泛流行,而且是河北吹歌、山東吹樂、遼南崇尚、潮州大鑼大鼓、山西八套等與地方音樂分不開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