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戶時代(16至18世紀),盆石曾作為表達名勝的手段,成為記錄風景的特色載體。當時流行用日本特有的詩句贊美盆石。在現代,將天然石頭放在塗有黑漆的盆或板上,周圍用白沙描繪風景,是壹種獨特的微型藝術。此外,還有用粉糊在漆板上粘砂的方法和用彩砂畫盆畫的技法。
在創作盆石的過程中,首先根據構思將石頭擺放在盆內適當的位置,象征山石,成為景觀的主體部分。然後用九種大小不壹的沙粒畫出溪、浪、松柏、明月、太陽、雲、雪等自然景物,使盆內的石頭與盆面上的沙畫相結合,形成壹幅立體的山水畫。最後擺上柴門、牌坊、舟舟等擺件,豐富內容,深化意境。
有許多制作盆石的特殊工具。比如放置較大的沙粒,用“筷子”;放置稍小的沙粒,使用“藥丸勺”;對於較小的砂粒,使用“砂勺”;對於最小的沙子,使用“丸篩”。畫直線時,用“下板”(小木板)和“下根”(壹根羽毛);畫波浪的時候用“波根”(羽毛邊是波浪形的)。此外,還有專門用來畫太陽的小圓柱體(銅制),用來畫月亮的薄木片(刻有滿月或月牙的形狀),等等。當需要清掃盆面多余的沙子時,可以使用“掃羽根”。沙粒可以重復使用。當壹件作品完成欣賞後,如果覺得沒有保留的必要,可以用棕色的掃帚和小簸箕把盆裏的沙粒全部收集起來,然後用網眼大小不同的小木框篩(壹般是幾個)把沙粒按大小分開,以備下次使用。幾年前,日本著名的良種流壺石聯誼會在上海植物園舉辦了“日本壺石展”。在演示大廳裏,幾位盆石藝術家同時進行了即興表演。只見他們面對觀眾,舉止瀟灑,憑借嫻熟的技藝,創作出壹個又壹個詩情畫意的盆石作品。其新穎的題材,生動的畫面,深刻的意境,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藝術功底。
展出的許多盆石作品都是以中國的風景為背景的,如《太湖落日》、《萬裏長城》、《頤和園》、《平沙大雁》、《黃山之峰》、《長江源頭》、《泛舟漓江》等,就像壹幅幅引人入勝的中國山水畫。當然,這壹方面是為了表達我們對中國東道主的友好,但我們也不難看出,日本的盆石藝術受到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深刻影響。當然,展品中也有許多不折不扣的扶桑風光,如“雲上富士”、“日と浪”、“島の盆地”、“河口湖の泉”等。日本盆景石的展出讓日本觀眾大開眼界,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中日文化的和諧融合。
日本盆石的藝術精髓——師法自然,借鑒畫論,以小見大,抒發情感,與中國山水盆景有異曲同工之妙。日本盆石無疑是壹種具有神奇魅力的東方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