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坊是陵區前的第壹座建築,建於1540(嘉靖十九年)。牌樓結構為五行六柱十壹層,均為漢白玉雕刻而成。額頭和柱子的上下刻有龍、雲紋和麒麟、獅子等浮雕。這些圖案曾經用各種顏色的油漆裝飾,但因為年代久遠,已經完全被侵蝕了。整個牌樓結構宏偉,雕刻精美,體現了明代石材建築技術的高超水平。過了石牌坊,可以看到神道左右兩座小山。東面是龍山(也叫莽山),形似壹條奔騰的黑龍。西邊是虎山(俗稱虎谷),看起來像壹只警惕的老虎。在中國古代道教中,說“左青龍右白虎”為吉祥之兆,“龍”與“虎”分別為左右,威嚴地守衛著十三陵的城門。
大紅門位於裕陵區的南部。分為三個洞,又稱大宮門,是墓地的正門。大門兩側豎立著壹塊石碑,上面刻著“官員在此等候下馬”的字樣。任何前來祭奠陵墓的人,從現在起必須進入陵園,以示皇陵至高無上的尊嚴。在大門的兩邊曾經有兩個角門,它們用壹個紅色的80李龍柵欄連接著。在蜿蜒的城墻裏,還有另外壹個小紅門和十個出入口,都是重兵駐守,是百姓無法進入的禁地。現在這些墻已經倒塌了,壹些殘跡還依稀可辨。
大紅門後面的大道叫神道,也叫靈道。它從石牌坊開始,穿過大紅門,通向長陵。最初是為長陵而建,後來成為整個陵區的主要陵道。道路貫穿墓園南北,全長7公裏。沿路有壹系列建築,錯落有致,蔚為壯觀。碑亭位於神道中央,是壹座高大的方亭,重檐四角,為長陵所建。亭子裏有壹塊6米多高的雕有龍頭龜的石碑。明代長陵仙人德碑上的碑文長達3500多字。明代朱高熾所作,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碑文寫於1425(弘熙元年),但碑石刻於1435(宣德十年)。碑的暗面上,還刻著清朝乾隆皇帝寫的《哀十三陵》十三韻。碑文詳細記載了昌、雍、丁、司墓的破損情況。碑的東側是清廷修繕十三陵費用的記錄。西邊,嘉慶皇帝討論明朝滅亡的原因。亭內四角有四塊白石漢表,頂上蹲著壹只叫望天空的動物。華表與碑亭相映成趣,十分莊嚴雄渾。在亭子的東側,曾經有壹座宮殿,是皇後來拜陵時的梳妝之所,現在已經沒有了。放在石雕墓前的石雕人和動物在古代被稱為石像(石人也叫翁仲)。從北亭北面的兩個六角形石柱到龍鳳門的千米神道兩側整齊排列著24個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受遊客喜愛。其數量之多、形制之大、雕刻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在我國古代墓地中實屬罕見。石獸共6種,每種4只,均跪立。在這裏展示它們有壹定的意義。比如獅子威武善戰;復仇者作為傳說中的神獸,善於區分忠誠與背信棄義,總是用獨角頭去觸碰邪惡的人。獅子和馬都是象征守護陵墓的守護者。麒麟,傳說中的仁獸,寓意吉祥如意。駱駝和大象忠誠善良,能負重長途跋涉。好馬善跑,可以當坐騎。石人分為四大臣、四文官、四武官,在皇帝死前都是關系密切的臣子。他們都是被移交的雕像,強大而虔誠。這種石像學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在皇陵中設置了。主要起裝飾作用,象征皇帝生前的威嚴,表示皇帝死後還有文武百官和各種牲畜驅趕,仍能主宰壹切。
淩杏門也叫龍鳳門。三個門口由四根石柱組成。門柱類似中國的手表,柱子上有雲和動物。在三個門道的中央部位,還有壹個石雕火球,所以門也被稱為“火焰牌坊”。龍鳳門西北側,原來有壹座宮殿,是皇後祭祀陵墓時的休息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