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許多地區在春節期間註重吃年糕。年糕又稱“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生活逐年改善。前人有詩說:“年糕稍有深意,白如銀,黃如金。我希望等我老了,我會有利可圖,我真誠地希望我的財富到來。”
1.關於春節年糕的起源,有壹個非常古老的傳說。
古時候有壹個叫“年”的妖怪,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當他餓的時候,他抓其他動物來充饑。但是在嚴冬季節,大多數動物都躲起來睡覺。年餓了,就下山傷害百姓,搶人當飯吃,讓百姓苦不堪言。後來有壹個聰明的部落,叫“高族”,每年冬天,預計妖怪下山覓食時,就事先用糧食做很多吃的,絞成條狀,放在門外,人躲在家裏。“年”來的時候,人們找不到人吃,餓了,就用人們做的食物條填飽肚子,吃完就回山裏去了。人們看到妖怪走了,都出去互相祝賀,慶幸自己躲過了“年關”,平安無事,準備再次春耕。就這樣,年復壹年,這種避免動物傷害的方法流傳了下來。因為糧條是高做的,為了餵年,年和高連在壹起,就叫年糕(諧音)。
2.營養成分:
該年糕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煙酸、鈣、磷、鉀、鎂和其他健康元素。
3.生產方法:
糯米磨成餅的方法也是很早的。北魏賈思勰的《齊姚敏書》可以證明這壹點。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絲篩過,再加水和蜂蜜揉成堅硬的面團,在面團上附上棗和栗子,再用竹葉包裹,蒸熟。這種糯米糕有中原特色。
年糕多由糯米粉制成,糯米是江南特產。在北方,像糯米這樣的粘糧,在古代是最早推廣粘粟(俗稱黃米)的。這種小米去殼粉,用水蒸熟後,呈黃色,粘粘的,甜甜的,是黃河流域人們慶祝豐收的美味佳肴。明朝崇禎年間出版的《京師風光略》壹文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會“正月初壹吃小米餅,過年糕”。不難看出,“年糕”在北方是“粘餅”的諧音。
經驗豐富的年糕師傅說,做好年糕最重要的是註意用水和用油。另外,糯米粉是否純正也很重要。壹般市場上買的糯米粉大多是和其他米粉混在壹起的,吃起來不夠軟。年糕要直接用糯米做,才能保證年糕的純度和原味。做年糕很簡單。年糕可以做成很多種口味,但都是在最基本的原味年糕的基礎上,加上人們喜歡的其他材料,比如紅棗。
年糕不僅是壹種節日食品,而且每年都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這意味著每年壹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