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人們通過貼春聯和放鞭炮來慶祝春節。妳還知道哪些風俗?詳細介紹壹個(不少於200字)。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人們通過貼春聯和放鞭炮來慶祝春節。妳還知道哪些風俗?詳細介紹壹個(不少於200字)。

南方過年,當地人還有壹個習俗,就是做年糕。

春節期間,中國許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生活逐年改善。

作為壹種食物,年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學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發現了稻種,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漢代人把年糕稱為“年糕”、“魚餌”、“糯米糕”。古人也有壹個從年糕到年糕的發展過程。公元6世紀,烹飪書《史記》載有制作年糕“白繭糖”的方法,其中說:“米若煮熟煮透,且比杵臼的更熱,則須煮得極熟,才不至於有米粒……”即糯米蒸熟後,煮成米飯,再切成桃核大小。把米磨成餅的方法也是很早的。北魏賈思勰的《齊姚敏書》可以證明這壹點。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絲篩過,再加水和蜂蜜揉成堅硬的面團,在面團上附上棗和栗子,再用竹葉包裹,蒸熟。這種糯米糕有中原特色。

年糕多由糯米粉制成,糯米是江南特產。北方有糯米之類的粘粒,古代最早推出粘小米(俗稱小米)。這種小米去殼粉,用水蒸熟後,呈黃色,粘粘的,甜甜的,是黃河流域人們慶祝豐收的美味佳肴。明朝崇禎年間出版的《京師風光略》壹文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會“正月初壹吃小米餅,過年糕”。不難看出,“年糕”在北方是“粘餅”的諧音。

年糕的種類很多,北方的白年糕,塞北農民的黃年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省的紅甲魚年糕。年糕從北到南有不同的風味。

北方有蒸年糕和炒年糕兩種,都是甜的;南方年糕除了蒸、炒,還有切片炒、湯煮,甜鹹兼備。據說最早的年糕是在除夕夜用來祭神祭祖的,後來成為春節的食物。年糕不僅是壹種節日食品,而且隨著壹年的過去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壹首詩所說,“人心高,和食作,使年比年好,以祈年景。”

春節做年糕的由來;

關於東埠頭年糕的來歷,有壹個傳說:相傳春秋末期,吳國名將伍子胥鎮守蘇州。臨死前,他對部下說:“如果國家有難,人民缺糧,可以在城墻下挖地三尺,取糧。”伍子胥死後,蘇州城被越國的軍隊包圍,許多人餓死。這時有士兵想起伍子胥的話,去挖城墻,挖了三尺多。果然,他們找到了可食用的“城市磚”來避免饑餓。蘇州饑餓的人們也挖開了城墻,大家挖出了可食用的“城磚”。饑民中有個叫年的商人,慈溪東埠頭人,也挖出了兩塊城磚。他吃了壹個,把另壹個當寶貝藏起來,晚上當枕頭用。不久蘇州被越軍攻陷,商人帶著城墻回到東埠頭。原來,當年伍子胥看到吳王夫差荒淫腐敗,預料到自己註定亡國,就在修築城墻的時候做好了饑荒的準備。他存放在城墻下的城磚都是用蒸熟的糯米粉壓制而成,非常堅硬,多年不變質。為了紀念伍子胥的救命之恩,顏某還學會了用磨和蒸的方法制作年糕。因為糯米不多,他就換成了晚稻。沒想到用晚稻做的年糕質量比糯米粉好,於是他就在市面上做了年糕,頗受當地人歡迎。年有三個兒子。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很快與慈城分離,鳴鶴而去,只留下小兒子在身邊,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祖先的教誨。每年年底,他們都會碾磨和蒸年糕。這樣慢慢流傳開來,何明的東埠頭、慈城都會出產年糕。後來經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制作年糕的晚稻先泡幾天,幹磨改為水磨,人工改為機械,年糕的質量越來越好,速度也越來越快。

年糕的意思是“年年高”,所以人們不得不在年底或年初用它來吃或祭祀,以便在今年的基礎上贏得明年的彩票。

  • 上一篇:文化教育品牌
  • 下一篇:鄭州美食街小吃街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