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臘月初八開始,家家戶戶都要泡臘八醋(大蒜),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老太太別難過。過了臘八就是新年了。”臘八粥,多少天?莉莉啦啦二十三...”,在北京也叫“小年”臘月二十三。從這壹天起,北京人更忙了,祭竈、掃地、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著門,貼著錢,壹直忙到大年三十,開始過年。
北京人總是在門口、衣櫃、水缸裏倒貼“福”,表示福到了。北京人在內院貼“擡頭見幸福”,屋外貼“出門見幸福”,院內貼“光榮歸全院”。
以前老北京的人大多提供神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重要的是放九大供品;悠唐的蜜糖供應,唐成的套糕和花糕都是新鮮的,唐成的水果,唐成的幹果和花糕都是八塊大小,年糕和米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油炸食品)。家境不好的也要供奉三五個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吃喝玩樂。這些供品其實是給人的。北京人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壹年中最豐盛的壹頓年夜飯。北京人在除夕和正月初壹吃餃子,這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
收獲的壹年過去了,迎來了新的壹年。首先要放炮驅邪,燒香祭祖。老北京人有守年夜飯的習俗,起源於晉代。守老有兩層意思,老壹點的是辭掉老的時候珍惜時間。年輕人守老有延年益壽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壹定要保持年齡,搞壹些娛樂活動。
除夕夜接神後,全家會進行團拜,最早出現在漢代,作為官方祭祀皇帝的儀式。老北京的群拜從清朝就開始流行了。全家要在祖先牌位前磕頭拜年,然後晚輩給長輩磕頭。這個時候長輩要給未成年的小輩壓歲錢。給壓歲錢的習俗起源於清朝。為了體現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也為了辟邪招財,團拜結束後,全家人聚在壹起迎接餃子,壹種素餡,也叫餃子。
從初壹到初五,北京人會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請客送禮,逛廟會,參觀工廠和商店。到了第五天,北京人叫“破五”,百姓“送窮”,商人“開市”(第六天正式開業)。第五年的第五天,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叫做“擠小人嘴”,意思是壹年不做“小人”。直到正月十五,北京才算過完春節。
作為壹種新興的民俗文化,老北京的春節習俗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根植於人們的心中。它包含了家人團聚的溫暖,辭舊迎新的喜悅和期待。春節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世界傳播,展示了古老文明和古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