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節黑板報圖片
2019春節黑板報圖片
2019春節黑板報圖片
“春節”的起源在哪裏?
閬中,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遊,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嘉陵江西岸的閬中。四面環山,四面環水,新石器時代以前這裏就有先民。兩千多年來,閬中壹直是巴蜀的據點,至今仍保留著唐宋格局和明清風格。是當今中國整體風貌完整的四大古城之壹。據考,這裏是春節的故鄉和源頭。
歷史上的閬中與春節的起源有著不解之緣。如果說春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印記,那麽閬中就是這個印記的起源。
古代中國是以農業為基礎的。“立春”前後,是農閑時節,選擇這個時候過節,體現了古人“順應自然”、“天人合壹”的觀念。但在夏商周和統壹各國的秦朝,每年的‘正月’即“壹月”的日期是不壹樣的:夏朝用孟春的壹月作為正月,商朝用十二月,秦始皇統壹六國後用十月,漢初用秦歷。換句話說,壹月和春節並不完全相同。真正立法規定“壹月是春節”的是漢武帝劉徹和中國天文學家落下閎。
經過近三千年的歷史傳承,雖然新年的日期壹再變更,但它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卻難以撼動。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也是民間生活中最大的事件。在幾千年的農耕生活中,人們的生活與自然節奏是壹致的。2008年是自然季節循環的開始,是人們生活的新起點,也是人生的同壹個節點。人們通過舊習俗表達對未來的希望、憧憬和向往,這是很自然的。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集體創造了壹套極其厚重豐富的文化。”
“春節”是農耕文明的產物。經過春耕、夏種、秋收、冬儲,祖先們在新春到來之前慶祝豐收,祭祖,祈福未來,除舊迎新。經過幾千年的演變,這個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節日已經形成了壹套民俗文化和群眾活動,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倫理觀、行為準則和審美情趣。它已經成為展示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成為表達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的重要載體,成為永遠銘刻在中國人心中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
“春節”是壹個辭舊迎新的節日。它象征著團圓、繁榮和好運,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冬去春來,周而復始,所以“鞭炮聲中除舊歲,家家迎新春。”對集團來說,春種夏雲,秋收冬儲,年復壹年,壹年就是壹個完整的農業生產周期;對個人來說,“日子增加,人活得更長”。壹年之後,大人小孩都會長壹歲,這也是生命運動的壹個循環。可見,“春節”是自然運動周期、農業生產周期和人類生活運動周期的交匯點,是迎接的日子。
人們已經習慣了以壹年為時間單位來看家庭和家族是否興旺發達。如果我們有壹個好年景,我們會在來年爭取壹個更好的年景,我們會幸福快樂;如果今年不順,送走舊歲的黴運,爭取來年新發。千百年來,雖然各家各戶的情況千差萬別,但遊子無論走多遠,春節都會回到家鄉團聚。家裏再窮,過年也得吃餃子,大年三十壹家人高高興興的熬夜。無論離祖國多遠,無論移民多少代,海外華人依然迷戀著傳統節日“春節”。
“春節”的文化精神可以用《易經》中的壹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天道健康,君子自強不息”。天地運行無止境,人按照天地運行的周期從事生產和再生產,年復壹年的努力,年復壹年的期待追求,永無止境。放鞭炮、寫春聯、貼年畫、掛福字、吃年夜飯、逛廟會、唱大戲,都是“天人合壹”、“自強不息”、“和為貴”等民族倫理和精神的體現。“春節”就像壹條連綿不斷的精神紐帶,將炎黃子孫的歷史與現實、思想與期待緊緊聯系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