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地區的彜族主要分布在景東、景谷、鎮遠、寧洱、江城、瀾滄、墨江、普洱。彜族民間音樂按其體裁、內容和演唱形式可分為跳歌、小曲和山歌三大類。
舞歌:是集詩、歌、舞於壹體的群眾性自娛活動。大家隨著蘆笙和笛子音樂的旋律節奏載歌載舞,壹人領唱,大家合唱。從歌詞的內容來看,可以分為套曲(編曲)、雜曲(散曲)、對仗(對仗)三種。《盤曲》全是敘事詩,大多是天文、地理、生產知識的總結,以及從古至今的故事、故事,如《拜十二生肖》、《上陣靠父子》。“雜曲”是即興創作,觸景生情,直抒胸臆,往往七四句或五六句。“對哥”有情侶來答,男女壹起答。小曲:歌詞可分為敘事歌、風俗歌、情歌。敘事曲是彜族人民用來敘述歷史、事件和經歷的壹種方法,如采花黃、丁丙調、懷胎調等。風俗歌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風俗習慣、民族禁忌以及祭祀活動的內容和程序,包括送財神、拜西神、祭祀和婚嫁歌等。“情歌”主要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曲調穩重柔和,節奏規整嚴謹,風格多樣,適應性強,演唱形式靈活,可在山野鄉村、婚喪喜慶中演唱。山歌:分為勞動山歌、牧歌、吼山調。民歌多在野外演唱,不受環境限制,是壹種自娛自樂的曲調,表達演唱者內心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節奏自由,曲調舒展、舍棄、高亢激昂,音域寬廣,裝飾音多,自由延音多。“勞動山歌”包括“插秧調”和“割草歌”。“田園”包括“田園調”和“田園調”。吼山調有:折騰花山、趕山調、過山調、追妹子、過山調、河邊調、過山調、滴水調、爬山調、夏河調等等。彜族民間器樂有三種:吹管樂、弓弦樂和打擊樂。也用作唱歌、跳舞、唱歌的伴奏。風管樂:長號、口弦、嗩吶、笛子、蘆笙、蘆笙、大哼管、小號等。蘆笙多用於舞曲伴奏。有五管,七管,九管,能彈五音。長號聲音洪亮低沈,在求妻時常作為“號子”吹奏。小號調除了跳舞,還可以在婚禮會場演奏看板調、缺席調、迎賓調、送別調、接風調;致敬曲調及其他曲目。弓弦音樂:有大三弦、小三弦、秦越、四弦、二胡等。三弦演奏技巧多為“滾”和“撥”,調音方法多為四度和五度。三弦曲目很多,有歡樂的,也有悲傷的。流行的三弦歌有:河畔、八折、翻身、直歌、翻身、松關、出門、騎馬、三尺跺腳、三尺調等等。打擊樂器:羊皮鼓、木魚、青、芒、大鑼等。主要用於掌握節拍、段落和增加表演氣氛。彜族民間舞蹈。普洱地區的彜族舞蹈最為豐富,約有100個套路。全區各縣流行的舞蹈有:閃歌、順省歌、小省歌、大省歌、直歌、猴磨、聯歌、雞勘歌、羊撕、馬蹄、三跺腳、羊皮舞、三弦舞。江城縣流行的有煙盒舞、七姑娘、李杜樂果樂、葉尼基、四弦舞、拍手拍手、阿爾奎斯、神舞等。彜族舞蹈的特點是歡快活潑。
葫蘆節,拉祜族語稱為“阿彭阿龍尼”,在農歷十月十五、十六、十七舉行。
“新米節”又叫“嘗新節”,拉祜族語叫“紮西昌”。是拉祜族的傳統節日之壹。
擴塔節,俗稱拉祜年,是中國新年的壹個節日,分為大年和小年。過年是女人年,小年是男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