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瑙縱歌”和“目瑙”是景頗族方言,“縱歌”是瓦芝語,都是黨和舞蹈的意思。木腦的傳統誦經活動既是壹種宗教儀式活動,也是壹種大型的集體歌舞集會。可以有成千上萬的參與者。身著節日盛裝的舞者,女人揮舞著扇子或手帕,男人揮舞著長刀,在樂器的伴奏下,邊跳邊唱。舞池裏,粗獷的《哦,上火了》唱腔,打擊樂和吹樂,還有陣陣的口哨聲和槍聲,融為壹體,氣氛熱烈。木腦縱歌表演的歌曲沒有固定的編排,參與者可以自由選擇。歌詞內容有景頗族歷史淵源的敘述,有關於目瑙的傳說,還有各種搞笑娛樂的短歌。樂隊演奏的音樂有《目腦東巴》《文崩樂》。
新房落成的那天晚上,鄰居和親戚朋友都去主人家祝賀,跳了壹夜的舞。1人帶領,大家要和諧。歌詞描寫節日場景,回憶祖先學習蓋房的歷史,幽默而富有哲理。旋律簡單,速度適中,結構規整。大部分都是上下段落的反復變化。上句是主唱,下句是副歌。有些區域在合唱中形成簡單的和聲;有時所有人的合唱進入到主唱最後壹小節的翻拍(長音符)上,形成簡單的模仿。
葬禮歌曲當壹個老人去世時,會舉行盛大的葬禮儀式。葬禮前,董撒(宗教專業人士)主持祭祀活動,還連續幾天舉行歌舞活動,白天跳《嗯董炕》,晚上跳《格崩侗》直到天明,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歌本東是壹種集體歌舞,伴有三個不同音高的鑼(音高關系大約相當於壹個原地小和弦的開放編曲位置),舞者可以自由演唱。景頗唱“滾”,仔娃唱“滾”。兩者的旋律不同,但旋律的情感是壹種贊美中的悲傷。歌詞除了歌頌死者生前的好處,還饒有興致地解釋世間生死現象,安慰死者親屬。此外,還有象腳鼓舞和長刀舞。伴以象腳鼓、鑼、鈸、竹笛、東巴等樂器。
說唱音樂“樂嘉”是景頗族說唱音樂的總稱。有“木占”和“樂來”兩種。沒有傳統的有文字記載的歌本,也沒有以此為生的專業藝人,但每個流派都有代表歌手,在不同的場合演唱不同的內容。樂嘉的音樂以誦經為主,詞多腔少,分段跳躍的節奏符合景頗族的語言特點。
詹姆是景頗族的說唱音樂。由65,438+0老年人或成年男子在木腦誦經、婚禮儀式、新房落成、豐收慶典和中國新年節日期間演唱。歌手坐在地板上,用手指拍打扇柄唱歌,或者表演壹些動作。它的音樂結構是基本曲調的變化和重復。每段開頭有壹個襯托短語,中間是幾個根據歌詞長短不同的背誦短語;整首歌的結尾加上1 ~ 2小節的結尾。
樂來是瓦芝的說唱音樂。它的演唱形式、內容和場合與詹姆基本相同,但曲調不同。他的音樂更加抒情。在某些區域,在段落的結尾,經常會有合唱聲部,以形成簡單的兩聲部。
器樂景頗族的民間樂器是潤土,竹制,中間穿孔,橫吹,音色明亮柔和;抓絨,竹子材質,有主管和氣管兩部分,音域寬,音質好;,類似漢族的單簧管;東巴,由角體、木管體、哨位組成,音色豐富;桑葚,由主管和附管組成,聲音固定,配有銅舌形簧片,音色清幽深情。小小的三弦琴來自傈僳族。打擊樂器包括象腳鼓、鑼、鈸和鼓。
文崩音樂景頗器樂是壹種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廣泛群眾基礎的獨立音樂。它起源於30年代初,隨著景頗音樂的不斷發展而逐漸成型。有成套的曲牌,獨立的樂隊形式和傳統的演奏程序。樂隊由1至數支無膜竹笛組成,伴有大軍鼓、小軍鼓、鑼、小鈸,有時還有東巴、象腳鼓。它的曲牌都表達壹定的禮儀和習俗內容。如“文崩曲”、“四郎”表達禮儀、問候;“賽賽”是親密的意思;“布裏半”是迎接新娘、獻花的意思;“木南薩”指福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