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以漢、壯、苗、瑤為典型。3月3日的上巳節是中國西南壹些少數民族地區隆重盛大的節日。三月三上巳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見於漢初的文獻記載。
在古代,上巳節已經成為壹個大型的民間節日,春意盎然,寧靜祥和。人們走出家門,聚集在水邊,祭祀盛宴,舉行儀式清除不祥。在古代,這壹天,姑娘們要“春光乍泄”,穿上漂亮的衣服,在水邊散步,唱歌跳舞,以驅走邪靈。
“三月三”既是壯族壹個單純的傳統歌會,也是壯族祭拜祖先和盤古、布洛陀祖先的重要日子。每年3月3日,壯族青年男女聚集在街頭唱歌,聚集在河邊舉行宴會。同時,“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重要傳統節日,也是廣西漢、瑤、侗、苗等民族的傳統節日。
大多數壯族人通過趕歌會、搭歌棚和舉行歌會來慶祝三月的第三天。黎族人稱三月三日為愛情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畬族人從早到晚聚集在祠堂裏,唱著歌緬懷祖先,采摘稗子的葉子,把嫩葉泡在糯米裏煮黑米,招待客人驅邪祈福。
發展和演變:
三月三日是古代最重要的節日。壹般來說,繈褓指的是去水邊洗漱,去除汙垢,帶走黴運,有祝福的意思。據記載,上巳節流行於春秋時期。《論語》有雲:“晚春之人,春裝成就,狀元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他們洗澡跳舞,然後唱歌回來。”
按照習俗,古代的三月三日是壹個熱鬧的節日。農歷三月初三是在春末,春天的特點是“萌動”,所以這個時候的民俗也提倡人們更加積極,熱愛生活。在古代,農歷三月初壹初三被視為“上巳”。第四天通常是三月的第三天。魏晉以後,上巳節的日期固定在三月初三,為後人所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