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報地區或單位: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大象帽舞在吉林省汪清縣廣為流傳。在節日、婚禮、閑暇時間和競賽活動期間,男女老少聚在壹起盡情表演。由於象帽舞是朝鮮族特有的代表性舞蹈形式之壹,且技藝高超,深受人們喜愛。據調查,早在1949年,汪清縣就成立了象帽舞表演隊,由象帽舞第壹代傳人梁教授。每逢節日、婚禮、休閑、競技活動,男女老少歡聚壹堂,盡情表演。1954農樂舞作為朝鮮人民代表性的群眾文化藝術,通過眾多藝人的努力,以大象帽舞的形式被搬上舞臺,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大象帽舞是朝鮮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之壹,現已發展到第六代。其舞蹈形式也從單純的野外娛樂發展到專業文藝團體表演,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項。然而,它的發展面臨著困難的局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象帽舞的傳承和保護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壹方面,造詣很高的專業舞蹈人才老化老化,骨幹人才流失斷檔;另壹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很少有人專心練習“大象帽舞”,專業人士也越來越少。為了保護和傳承這壹珍貴的民族藝術,汪清縣每年都舉辦大象帽舞培訓班,培養大象帽舞後備人才,還廣泛開展大象帽舞表演活動,普及和推廣大象帽舞。
韓國農樂舞和七裏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遼寧省本溪市
它集帽舞、長鼓舞、盤碟舞、雙層舞等多種舞蹈形式於壹體,表現出對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的高度傳承。七五期間,該舞被列入國家民委、文化部全國藝術科學領導小組編寫的《中國民間舞集成遼寧卷》。作為七五期間國家重點藝術科學研究項目的《乞糧舞》,在幾代藝術研究者和傳承人的努力下,已進入當代現實生活,越來越受到朝鮮族人民的喜愛,並引起了全省和全國的關註。此舞獲第二屆中國文化藝術節(第壹屆遼寧文化節)壹等獎1989。1991年獲得中國沈陽(首屆)國際秧歌節優秀表演獎;1994 10代表遼寧省晉京參加建國45周年慶典;2005年獲遼寧省全國民間舞大賽金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公示名單。
然而,由於現代文明的猛烈沖擊和老藝人的去世,這門古老的藝術正面臨失傳的危險,急需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