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原名“昆山腔”(簡稱“昆曲”),是我國壹種古老的戲曲聲腔和劇種,現在又稱為“昆曲”。昆曲是漢族最古老的傳統戲曲之壹,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尤其是戲曲藝術中的瑰寶。它被稱為“百花園中的蘭花”。
昆曲是江蘇省的壹種地方戲。昆曲於公元14世紀起源於中國蘇州昆山,後經魏良輔等人改良後走向全國。自明朝中葉以來,它統治了中國戲劇近300年。除了昆曲,壹些不以昆曲為主旋律的劇種,如京劇、川劇、徽劇、吳劇、湘劇等,還保留著壹些昆曲劇目和表演藝術。
起源於昆山的旋律(昆山)
昆曲原名昆山腔,簡稱昆曲。元末,南戲流經江蘇東南部的昆山,其曲調南曲與當地語言、音樂相結合。經當地樂師演唱推廣,明初稱為昆山腔。明代嘉靖、隆慶時期(1522 ~ 1572),通過太倉樂師魏良輔等藝人的改革,吸收弋陽腔、海晏腔的音樂和北曲的唱法,形成了新的昆曲唱法體系。
改革後的昆曲委婉細膩,善於抒情,被譽為“水墨曲”。這時候的昆曲只是清唱劇,和劇本裏唱的散曲不壹樣。散曲是傳統詩歌的變體,包括詩歌和套曲。散曲和詩歌壹樣,可以是抒情的,可以是描寫的,可以是敘事的,不需要外顯,不需要表演。昆山學者梁晨宇用改革後的昆曲創作了第壹部昆曲傳奇《浣紗記》。這個傳奇的演出擴大了昆曲的影響,學者們努力用昆曲的新聲音書寫傳奇,越來越多的歌者在學習昆曲。
明朝萬歷年間(1573 ~ 1620),昆曲從吳中擴展到江浙壹帶,傳入北京、湖南,迅速取代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弋陽腔。它不僅受到文人的喜愛,也受到群眾的歡迎,並逐漸發展成為壹種國劇,被稱為“官腔”。明末清初,昆曲流傳到四川、貴州、廣東等地。昆曲傳入各地後,結合當地方言和民間音樂,演變成許多流派,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昆曲體系。清中葉以後,地方戲曲興盛,各地昆曲逐漸衰落。時至今日,江南仍有南昆,京中有北昆,溫州有永嘉昆,湖南有項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