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壹個說:始於唐朝。直到宋代才開始流行,但是門神還是有貼的,所以年畫可以包括門神。明初,日本人在甘肅發現了兩種宋代年畫:壹種是司米圖,都是宮廷禮服,長袖,供貴賓使用;另壹個是竈神和關聖帝。兩幅畫都蓋有“平陽紀家雕郎”字樣,說明人物年畫在宋代已經成型。當時朱元璋提倡過年貼春聯,結果年畫特別發達。今天還有明朝萬歷年間最流行的彩色套印木刻三星圖《福祿壽》、《天佑百姓》。雕刻相當精美,至今仍被人們所模仿。還有實用的日歷畫,如:春牛、廚馬、山神等;還有更多的歷史故事,如“的幹兒子”,“嶽飛用槍挑了王”。《牛郎織女》《白蛇傳》等等。至於《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文學名著,也被采用為年畫題材。從明末到崇禎,天津楊柳青年畫非常有名,畫面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清代人才輩出,年畫題材更加廣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藝術作品外,還有“壹只老鼠娶了壹個女人”、“王婆罵了壹只雞”等寓意畫,以及由歇後語組成的連環畫,給人以幽默感。還有各種各樣的印刷,如木板,石版畫,膠印版,中國畫,水彩畫,圖案和單線平畫。有炭色的,有古董的,有創作的,甚至有重印西洋畫的。比如姑蘇年畫裏的“西部劇場”就是。民間年畫和門神,俗稱“喜圖”,在舊社會很流行,人們在室內張貼年畫,在家裏張貼門神,以祝新年快樂,驅除邪靈。年畫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藝術作品之壹。每年年底,大部分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對聯的習俗,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被稱為“年畫”,因為它們可以在壹年內更換或張貼後可以享受壹年。年畫是中國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和春聯壹樣,源於“門神”。據《山海經》記載,李世民生病時,經常在夢裏聽到鬼哭神嚎的聲音,晚上睡不著覺。這時,將軍秦和尉遲恭自告奮勇地站在大門兩側。結果,宮殿是安全的。李世民認為這兩位將軍工作太辛苦了,感到內疚,於是他命令畫家把他們威武的形象畫在宮殿的門上,這就是所謂的“門神”。東漢蔡邕《隨想錄》記載,漢代有“申屠”、“雷宇”的塑像貼在門上,宋代演變為木刻年畫。後來人們爭相效仿,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也就是現在的年畫。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代的《美圖》。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壹大門類。它們從早期的自然、崇拜、信仰神靈,逐漸發展為驅邪避邪、祈福消災、歡慶幸福和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活動,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間年畫歷史悠久,產地眾多,非常普及和受歡迎,擁有大量的讀者,有過非常繁榮的發展。無論是題材、雕刻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它不僅對民間藝術的其他門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融合成為壹種成熟的繪畫,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