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都沒有被當作研究材料。民國初年,中國開始出現民俗,剪紙藝術開始引起藝術家的註意。“可見,剪紙藝術之所以受到重視,不僅是因為它的藝術性和裝飾性,更是因為它在人們民間生活中的實際體現。從這個角度來說,剪紙藝術的發展離不開人們的民俗生活。
在現代詞典中,無論是“剪紙”還是“紙刻”,都有解釋詞條,而且解釋得非常詳細。比如《辭海》中的“剪紙”壹詞是這樣解釋的:中國民間裝飾技法之壹。早在漢唐時期,民間女子就用金銀箔和彩綢剪成方發,並在鬃毛角上貼上花鳥作為裝飾。然後逐漸發展起來。在節日裏,五顏六色的紙被剪成花、動物或故事人物,貼在窗戶(稱為“窗花”)和“美國商人”(稱為“門牌”)上作裝飾,也用作禮品或刺繡圖案。剪紙工具壹般只用壹把剪刀,而有些專業的藝術家則用專門的刻刀,所以剪紙又叫“刻紙”。抗日戰爭時期,延安的壹些藝術家收集、整理、研究和介紹了西北地區的民間剪紙。目前,當地民間剪紙作品風格各異。
“剪紙”是現代意義上的連續詞。這兩個詞是分不開的,但是壹開始表達的意思已經完全變了。然而,詩中的“剪紙”二字正好相反。中國在剪紙藝術的研究上落後於國外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學者認為剪紙是大眾藝術,不可能高雅。可喜的是,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認識的深入,很多學者開始對剪紙藝術有了新的認識,近年來,中國美術學院王伯敏教授的《中國民間剪紙史》和中國美術學院王樹村教授的《中國民間剪紙史》相繼出版。
只關註“民間”層面,因為現在很多藝術專業人士都參與到了剪紙藝術的創作中,這不得不給剪紙藝術增添新的能量,但現在有壹個現象是我們必須註意的,那就是有些學者總認為剪紙藝術只能在沒有文化的老農村使用。用剪刀剪的是剪紙,別人用其他方式剪的不是剪紙。他們還在跑來跑去說怎麽保護這些“傳統文化”。無論是民俗文化還是民間藝術,其產生的首要條件之壹就是人們民俗活動的實際需要。這種民俗文化或民間藝術的生存、發展和完善,也是人們民俗活動的結果。只有人們的民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