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風格而言,杜甫的詩風格多樣。元稹對杜甫的評價是:“至於子之美,謂之輕薄風騷,是時沈宋奪蘇李,吞曹劉,掩面而謝其孤,雜徐而美玉,古今皆絕。”[29]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所以人窮而貴人,極盡奢華,充滿沖淡趣味,又清秀幹凈,備有藻之境界,是許多家庭所不及的。但是,如果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不可能獨善其身。”[30]比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羈的壹面。從他的代表作《飲酒八仙》中,我們可以看到杜甫的豪氣。主流觀點認為,杜甫的詩風格沈郁,語言精煉,格律嚴謹,工藝嫻熟,感情真摯,談吐素雅,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生動。他的創作風格是“為人性沈湎美句,不出其不意永不停息”[31]。就杜詩的敘事風格和議論風格而言,有學者認為是受《詩經·瀟雅》的影響,其悲歌慷慨與《離騷》相似。有學者認為杜甫的詩具有傳統的仁政思想精神和司馬遷的實錄精神。也有觀點認為杜甫的詩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唐代大文豪韓愈曾將杜甫與李白相提並論,說:“杜麗文章在,烈焰無窮”[32]。王安石稱贊杜甫的詩“醜而美,我看不出如何雕琢”[33]。陳山《琴虱新論》卷七:“老杜甫的詩應是詩中六經,別人的詩是哲人之流”。蔣士銓的《仲雅堂文集》第壹卷《杜甫詩話集解序》,又稱“杜甫詩人,詩中四書”。
古典詩歌創作的規則和形式
在格律方面,杜甫詩歌的特點是用詞精煉,對仗工整,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此外,杜甫在體裁上也有很多創新,比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意,在文學創作上也是獨樹壹幟的。[34]
內容
在杜甫的詩歌內容中,大部分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寓意深刻,尤其是描寫了人民的疾苦,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悲憫之情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最早見於晚唐。“杜的《山中之難,之流詠龍書,之詩余,推至隱處,幾乎壹無所獲,故謂之數也。”到了宋代,結論得出,但詩史的意義不同了。有人關註杜甫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詩,認為杜甫的詩是紀實性的詩,可以補充歷史,證明歷史,所以稱之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關註了歷史事件的真假,卻忽略了詩歌的情感特征。有人認為杜甫歷史知識淵博,筆法嚴謹,可與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相提並論。而詩有批評家,能“不空美,不隱惡”[36],故稱詩史。這是可取的。另壹方面,杜甫的詩之所以被稱為詩史,是因為他們同情他人,有時感到悲傷,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可取的。[37]但也有不要賦的人。楊易並不杜理科府。劉芳《鐘山詩》雲:“楊大年不杜理科工部詩,稱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