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1相山地區構造-古水文地質期劃分表
根據相山地區水文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Bascov,1981),可將構造-古水文地質期劃分為四個階段。第壹階段,研究區為自流盆地,砂、泥質建造過程中積累了以元古界和古生代降水為補給源的層狀鹹水,加裏東期強烈變質作用導致變質水的存在。第二期,研究區隆升,並伴有強烈的剝蝕,巖石受古生代大氣降水改造。巖石中含有古生代沈澱成分的裂隙-脈水,但深埋巖石中仍含有元古代沈澱成分的沈積水。第三期象山地區衰落,海岸淺海堆積泥質砂巖、碳酸鹽巖、陸相含煤碎屑巖和砂礫巖。具有元古界、古生代和中生代降水成分的層狀地下鹹水、微鹹水和淡水堆積,形成自流盆地。第四期,象山地區接受火山堆積,鄰近地區也接受陸相紅色碎屑堆積。研究區為水文地質區塊,火山巖中發育裂隙-脈狀水,層狀孔隙-裂隙水堆積成層狀礦床,以中生代大氣降水為主要補給來源。
考慮到與鈾礦化的時間關系,上述四個古水文地質基本期可合並為兩個大的古水文地質期,即:①晚侏羅世(above樂隊)前的水文地質發育期——預采礦期,相山地區整體上是壹個水文地質盆地,經歷了Z-S1和C1-J2和S2-C65438+的沈積。沈積階段來自元古界和古生代大氣降水的沈積水在淋溶階段被古生代大氣降水交替,但深埋地下的巖石也含有元古界和古生代大氣降水成分。(2)晚侏羅世以後的水文地質發展期,包括成礦期和開采後期,構造-巖漿活動破壞了早期水文地質盆地的完整性。這壹時期,象山地區整體上是壹個水文地質塊體,晚侏羅世火山巖漿活動強烈,形成了厚達數千米的火山巖。後期間歇性接受河湖相陸源碎屑沈積,河湖相陸源碎屑沈積中的沈積水受中生代大氣降水不斷交替。基於此,我們可以理解圖4.2中相山礦田早期成礦溶液中沈澱組分的氫氧同位素組成特征,即含有元古界、古生代和中生代沈澱組分的巖石在巖漿上升和侵位過程中熔融,上述沈澱組分隨巖石熔融壹起進入巖漿, 導致早期成礦溶液中沈澱組分的氫氧同位素組成為雨水的平均同位素組成,進而證實了早期成礦溶液是巖漿分異的產物,巖漿熱液為相山礦田。
第二古水文地質期火山活動末期,火山崩塌形成了以象山主火山口為中心的壹系列環狀斷層和層間拆離構造。燕山晚期,區域構造活動加強,相山地區東西、東北、南北向基底構造復活。火山蓋層中發育NE、EW、SN向繼承性斷裂,並與火山崩塌構造復合,形成相山火山盆地線環交織的構造格局,為中生代大氣降水循環提供了通道。顯然,礦田晚期鈾成礦溶液中的沈澱組分通過這些通道與與高巖漿房伴生的上升熱液混合,成礦溶液晚期沈澱組分的氫氧同位素組成接近中生代華南大氣降水(圖4.2), 這表明成礦溶液後期的降水成分主要是中生代大氣降水,但這並不能證實中生代大氣降水的對流循環直接參與了鈾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