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是原始人類從石頭、重木棒等打擊性武器進化到刺傷性武器的產物。矛大概是原始社會最簡單最容易獲得的原始武器。只需用堅硬的木棍削尖壹端,用火烤表面使其碳化變硬,就成了最原始的矛。
長矛可以被投擲,刺傷,握在手中來恐嚇野生動物,阻止它們靠近。矛的出現可以讓人們在遠離野獸利爪攻擊距離的地方獵殺野獸,不僅提高了狩獵的效率,還可以讓人們在野獸反擊的時候保持安全距離。可以說,矛的發明和弓箭壹樣,是原始人從蒙昧走向文明的又壹個裏程碑。
長矛也是戰爭中最常用的武器。在西方古典時代,無論是斯巴達的矛陣,羅馬的擲矛,還是馬其頓的方陣,都是長矛壹統天下。
中世紀時,騎士的主要武器是長矛,隨著瑞士矛兵的興起,矛陣又開始發光了。即使在火槍時代,矛兵也是作為火槍手的保護者來抵禦騎兵的沖擊,直到長矛的替代品——刺刀的出現。
在中國,矛的發展經歷了車鬥、騎鬥、腳鬥等階段。除了春秋時期流行的車鬥,矛是不適合的,矛也是騎鬥和腳鬥中最常見的裝備。槍在中國傳統武術中也被稱為“槍為百兵之王”。可見槍桿子幾乎貫穿了人類戰爭史。下面,我鬥膽發表壹下對槍矛的看法。
我們經常把槍等同於矛。而壹個很常見的問題是:什麽是槍,什麽是矛?槍和矛是壹回事嗎?如果不是,有什麽區別?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我們可以引用典型的槍矛來區分。
典型的槍支壹般分為:
槍頭:典型的槍頭呈菱形,從槍尖分成兩翼,從前向後變寬變細,脊高尖細。為了平衡重量,槍頭壹般比較輕,壹般槍頭4兩左右。
血痕/滯留情結:所有的槍都有血痕或滯留情結,在槍頭的刀刃後面,主要作用是防止刺入人體太深而難以拔出。
槍纓:紅色是最常見的顏色,壹般壓在槍桿和槍頭套筒之間。古代矛纓多以犀牛尾、牦牛尾、馬尾辮為材料,現在則多以紗、絲為材料。矛纓的主要作用是動搖和迷惑對方的視線;二是演練時的強勁勢頭;三是防止敵人的血流到槍桿上,因為流到槍桿上的血會造成手滑,槍不穩。用槍櫻桃,槍頭刺入人體,血會順著槍櫻桃往下滴,而不是流到槍桿上。
槍桿:槍桿壹般是有彈性的。在傳統武術槍支中,槍桿最常見的材質是灰桿。槍桿壹般頭小尾粗,形成錐形。壹般來說,大槍的槍尾是握把或稍粗(5厘米左右),槍尖較細(不到2厘米),重心落在前手附近或雙手之間。這樣腰部結實如鐵,尖端有彈性,方便繞槍。槍桿自始至終壹般分為槍頭、槍胸、槍腰、槍根。
炮管:炮管有三個作用:壹是可以作為用尾巴攻擊敵人的手段;二是調整全槍重心,使其落在兩臂之間;第三,可以插入土中使長槍立起來,避免了槍頭的插入,從而避免了對槍頭的腐蝕和擦拭,方便了對槍頭的維護。宋代以前射槍是常有的事,明清時期就很少了。
與槍相比,矛要簡單得多。
矛頭:通常是多面圓錐或圓錐體的形狀。
矛桿:壹般用高強度輕質硬木或竹子制成,前後粗細差別不大。因為矛頭的緣故,整體重心在矛身的中前方。
所以按照上述標準,西方使用的大部分槍和矛都應該算作矛。槍是東方特有的產物,比矛更先進,性能更完美,人機效率更好。槍在宋代是最流行的。明清以來,槍的名稱開始拓寬,許多矛也被稱為槍。而且很多矛形互相混雜,使得矛與矛之間的界限越來越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