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25 09:18:23
株洲,古稱建寧,建於公元214年建寧縣。唐太宗貞觀元年,建寧並入湘潭。古時候當地樹木多,湘江跨越多沙洲,所以株洲又叫涿州。南宋邵熙元年(公元1190)正式命名為株州。株洲位於湖南省東部,東經112.6-14,北緯26-28之間。是湖南省“壹點壹線”區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是全省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壹角。
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縣下轄的壹個小集鎮。1951年5月,株洲建市為縣級市。1956年3月晉升為省級市。1983年6月,實行市縣新體制。現轄炎陵縣、茶陵縣、攸縣、醴陵市、株州縣5個縣(市)和天元、松露、湯和、石峰市4個區,140個鄉鎮,2225個行政村。總面積11420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542平方公裏。1998年末總人口367.8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021萬人。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5.36%;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4%。
株洲歷史悠久,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中華民族的始祖、農耕文化的創始人炎帝神農葬於株洲炎陵縣鹿苑皮。1983年,在株洲市株洲縣漂沙井磨山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溪文化遺址和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遺址。近代,1906年間,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平(鄉)劉(陽)苗(嶺)起義,1927年間毛澤東同誌領導的秋收起義,都震動了中華大地。李、左權、譚震林、耿飈、楊得誌、宋等近代革命先驅和軍事將領都誕生在這片熱土上。為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湘贛蘇區,為了祖國的解放,株洲人民英勇奮戰,數以萬計的優秀兒女獻出了生命,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株洲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286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至18℃,是名副其實的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的沃土。是湖南省著名的糧食高產區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畝產量長江流域第壹。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鐵、鎢、鉛、鋅、金、錫、鈾、鉬、銅、銀、鈮、鉭、稀土、螢石、石膏、矽土、高嶺土、石灰石、花崗巖等40多種,是著名的有色金屬之鄉。豐富的農產品和礦產資源,加上氣候、土壤、地質和植被的多樣性,為多層次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人力資源方面,株洲有1.48萬農村勞動力,其中1.24萬可以脫離農業到其他行業工作。全市從業人員40多萬人,其中科技人員近654.38+0.00萬人,占湖南科技團隊總數的四分之壹。旅遊資源更是令人向往。株洲市有4個重點景區,國家級的炎陵縣1顏地陵、炎陵縣桃源洞國家森林公園、株洲縣大井景區、省級的茶陵縣雲陽山森林公園。顏地陵墓雄偉壯觀,桃源洞的景色更加美麗迷人,充滿了原始風光。隨著中國顏地基金會的成立,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來到這裏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為投資和經貿合作牽線搭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