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高桿大白菜,桿多葉少。
秋天的白菜切好,晾幹,放在壇子裏,壹層壹層加鹽,壓實,腌制15天,然後取出晾幹。
腌制的幹雪裏蕻
將整個新鮮蔬菜修剪,切去根部,去掉老葉和枯葉,在太陽下曬1天,翻面1次。然後萎蔫的菜堆黃了。冬季蔬菜壹般堆65 cm ~ 100 cm,堆7天左右,每天早上翻1次。在溫暖的天氣裏,它們應該在晚上被轉動1次。如果溫度太低,可以用草包、麻袋覆蓋菜堆,使其發黃。泛黃度為60% ~ 70%。春菜堆高35 cm ~ 50 cm,每天早晚翻1次,3天,泛黃程度55% ~ 60%。疊黃後,將菜株排列1次,挑出爛葉,清水洗凈,曬幹。如果下雨天洗完不能晾幹,就切段腌制。切的時候先切掉菜頭,註意不要切掉葉芽。將莖切成約2.5厘米長的小段,葉子切成約20厘米長的小段。切好的菜,如果泛黃程度不夠,可以疊放在竹席上,蓋1夜,第二天早上揭開攤幹,讓其徹底涼透。然後加鹽。
先在缸底撒鹽,將菜和鹽混合均勻,分層放入缸中壓實。加鹽量按照每100斤堆黃菜4斤鹽的比例添加。腌制罐滿了以後,把周圍的蔬菜烤到中間,堆成饅頭形狀,鋪上壹層鹽,蓋上竹柵欄,用重物壓著。冬菜30天左右,春菜20天左右。
腌制成熟。腌制好的蔬菜拿出來,在陽光下暴曬,直到莖幹。晾曬時間,冬菜四五天,壹天翻三次;春菜兩三天壹天翻四次。
很多人可能覺得梅菜紅燒肉無非就是鹹菜紅燒肉。其實這並沒有錯,但也不完全對。梅菜紅燒肉用的梅幹菜是腌制曬幹的,所以梅幹菜是醬菜的壹種,是醬菜的上品。廣東惠州的梅菜。那才是正宗的梅菜。惠州也是客家人聚居地,民間稱之為——東江客。除了梅菜紅燒肉,東江豆腐、東江鹽水雞都是廣東的特色菜。梅菜是徽州的特產,當地還流傳著壹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中原人從贛南、閩西南下到廣東,到達徽州(當時叫周振),客家人開始耕種土地以求生存,當時生活十分貧困。壹位姓陸的女士在河邊洗衣服,孩子們餓了,哭著要吃晚飯。這位女士不禁感到悲傷,眼淚順著河流流了下來。這時,壹個仙女從天而降,安慰了女士幾句,拿出壹包菜籽給了她,然後就拉著走了。陸娘子十分感動,大叫道:“施主姓甚名誰?我將來會報答妳的。”仙女笑著回答:“我對所有的人都很慷慨。為什麽要費心報答我?我姓梅。”那就走開。按照梅仙的指示,陸娘子回家種菜去了。幾天後,蔬菜長出了葉子。到了臘月,菜長得又大又肥,就收起來做飯。它們又鮮又甜,又嫩又好吃,孩子們吃得很飽,非常喜歡。親戚朋友問是什麽,陸太太說是梅仙子送的菜種,就叫“梅菜”吧。之後經親戚朋友介紹,很快在東江流域流傳開來,廣為種植。從此,徽州有了梅菜。雖然這是壹個傳說,但是可以看出惠州種植梅菜的歷史非常悠久。
梅幹主要產於南方,多以雪利紅和嫩竹筍為原料。超市和集市上都有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