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科學與技術是在空間科學、電子科學、地球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交叉滲透和相互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門新興邊緣學科。它使用非接觸式傳感器來獲取目標的時間和空間信息。由於它涉及廣泛的科技領域,其應用已經深入到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中。為國家重大決策和國防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軍事情報服務,畢業生社會需求量大,就業前景廣闊,可從事攝影測量與遙感、測繪的生產、設計、規劃和管理工作,並在相關教學、科研單位工作。畢業生適應崗位包括遙感、測繪行業、信息產業、航空航天、城市規劃、地震監測、石油、電力、物探等能源領域,就業層次廣,就業質量高。
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要面向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培養掌握遙感科學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具有空間信息獲取、處理、分析和應用專業知識的復合型高級技術應用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遙感原理、攝影測量、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字圖像處理等基礎理論和知識。,掌握圖像信息獲取與處理、目標識別與三維重建、地理信息管理與應用的理論和技術方法,使學生能夠應用所學專業解決空間信息分析、表達和應用等實際問題。此外,本專業學生還應從事測量學課程綜合實踐與實習、攝影測量基礎課程設計、遙感原理與應用課程設計、GIS原理課程綜合實習、GPS測量與數據處理課程設計、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綜合實習、數據庫設計、微波遙感課程綜合實習、遙感應用模型實習、網絡GIS程序設計實習等。
以上的話可能會讓人覺得晦澀難懂。其實遙感科技就在我們身邊。變化天氣預報的氣象雲圖,歐美大片中間諜衛星的監視拍攝,工程地質勘察中的壩址選擇和道路選線,地震災害中的地質預報,水利工程中的水文地貌識別等。都包含遙感科學技術,在許多發達國家已被列為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標。在中國,遙感科學技術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為國家決策、資源調查、環境保護、災害監測、重大工程和國防建設提供了信息和技術支持。
國內開設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高校有武漢大學、山東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長安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河南理工大學、空軍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徐州師範大學、南京氣象學院等。其中,武漢大學是辦學歷史較早、學生規模較大的學校之壹。該校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科研設施先進。學科創始人王院士是我國第壹位獲得博士學位的航測專家。他對本學科的發展提出了“著眼國家經濟建設需要,跟蹤世界科學發展前沿”的目標。學術帶頭人李德仁院士仍然保持著斯圖加特大學博士論文的最高分。他首創了從後驗方差估計中選取權值進行粗差定位的叠代法,被國際測量界稱為“李德仁法”;他提出了基於誤差可發現性和可分辨性兩個多維替代假設的擴展可靠性理論來處理測量誤差,科學地“解決了測量學中壹個世紀未解決的問題”。今天,全世界都在用李德仁的理論來校正自己的航測平差系統。學術帶頭人張祖訓院士在航(天)像測圖自動化方面取得了世界壹流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國家和部委的壹系列獎項。他在澳大利亞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攝影測量系統VirtuoZo,產生的經濟效益超過1億元。學校還建立了MODIS遙感衛星接收站、全數字攝影測量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GIS)實驗室、遙感(RS)數據綜合處理實驗室、數字流域研究中心等教學設施和科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