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寸猴子去京都》,生動地描繪了風俗。線描精妙創新,兩味飲片勝珍珠。”這是老舍之妻胡介卿贊美“北京毛猴”的詩。
“北京毛猴”又叫“中國蟬蛻”。據說在清朝同治年間,北京宣武門外的羅馬式街上有壹家名為“南慶仁堂”的藥店。店裏的店員被會計先生罵了壹頓,但怕丟了工作,只好忍氣吞聲。
到了晚上,百無聊賴中,他把玉蘭花蕾的樹幹做成玉蘭花,又把蟬蛻的鼻子砍下來當頭,前腿當下肢,後腿當上肢,用白芨粘起來,做成壹個除了猴子誰也不是的會計先生的形象,來泄憤。於是,第壹只“毛猴”誕生了。
藥店老板沒有批評小徒弟,反而被栩栩如生的可愛猴子模樣逗樂了。後來,他又將制作“毛猴”的主要材料辛夷、蟬蛻、白芨、木通壹起出售,俗稱“猴料”。
“毛猴”深受人們喜愛,其形象塑造日趨系統化,逐漸形成了具有北京文化內涵的藝術品。以北京著名《毛猴》制作人曹的作品為例,按題材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傳統題材的作品,京味十足。如“拉人力車”、“賣老豆腐”、“磨刀”,還有“推獨輪車”、“演木偶”,形式滑稽,再現老北京的風土人情。
歷史題材的作品在形式上是寫實的。比如武林中,有五只猴子,主人坐著,兩只猴子在練武,兩只猴子站在場邊,有壹個武器架,陳列著十八種武器。武術訓練場景歷歷在目。
現代題材的作品在時尚中生動。比如打乒乓球,排球,舉重。
諷刺作品發人深省。如《糊塗官》《專治癲癇病》,生動有趣,耐人尋味。“吹牛”更有意思。兩只猴子嘴裏各叼著壹根管子,對著牛的屁股吹氣,讓牛膨脹起來,看誰吹得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