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在傳統民俗中尋找情感寄托,在熟悉的民俗文化中尋找精神棲息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除了北京的“胡同熱”和上海的“石庫門熱”現象,各種民俗村、邊境文化旅遊、民俗文化節目和傳統慶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然而,在這種民俗和民俗文化中,卻隱藏著壹股“偽民俗”的暗流。所謂“偽民俗”,指的是受商業利益驅動,趣味低俗,粗制濫造的“民俗”。其虛假、膚淺的特點破壞了民風的自然和淳樸。首先,制作或復制這種“偽民俗”的動機是為了牟利,而不是為了還原傳統民俗、民俗文化中真正有價值的內容。爭奪文化名人的鬧劇,編造文化名人歷史的怪事,都與“孔方兄弟”有關。其次,這種“偽民俗”只註重表象,多在感性對象層面下功夫,對民俗、民俗文化缺乏真正的興趣。比如當代人演繹民間舞蹈和慶典,既缺乏對這些民俗的精神認同,也缺乏對這些民俗的情感歌唱。他們正以當代人的輕佻和人為的破壞,侵蝕著粗糙厚重的民風。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沒有繼承這些民俗,反而敗壞了他們的趣味和內在價值。最後,那些所謂的“民俗文化村”,壹樣的民俗文化旅遊點,壹樣的民俗文化紀念品等等。,不僅造成消費者的審美疲勞,也讓大家有被欺騙的感覺,無法讓我們真正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