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詩和民歌密切相關。不言而喻,《詩經》和早期漢樂府中的田園詩,與唐宋以來的民歌密不可分。兩者的聯系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山水田園詩在張繼、王建、白居易等新樂府詩人的樂府詩中大量出現。這些“名篇佳作,無人可倚”的田園樂府詩,顯然孕育了民歌。二是模仿民歌創作的田園詩。最典型的是中唐時期劉禹錫和白居易創作的支竹詞,它是由川東民歌改編而成的。此外,楊柳枝也是向民歌學習的產物。民歌屬於下層人民(主要是農民)的口頭創作,所以這類在民歌影響下創作的田園詩,大多能反映現實,批判時弊,同情勞動人民的不幸遭遇。藝術也大多是獨特的,新穎的,獨特的。
在文學史上,田園詩和山水詩壹直被相提並論,但山水詩的出現卻比田園詩晚得多。《詩經》和漢詩中沒有山水題材。金代玄言詩中有山水的成分,但山水詩興盛於宋齊。山水詩和田園詩的作者大多是同壹類人,他們或是政治失意,或是隱居深山等待他們千載難逢的友誼,或是從官場隱退,以養其生。山水詩和田園詩的交叉發展,就像珠江支流北江和西江,來自不同的源頭,在三水附近匯合,然後分離。但是,無法分辨哪些水來自北江,哪些來自西江。盛唐以後關於鄉村自然風光的田園詩和山水詩並沒有嚴格的界限,甚至這兩個題材在壹些作品中都有涉及。明清時期,這樣的作品相當可觀。反映現實的另壹部分田園詩,壹直與山水詩並行發展,並沒有相互融合。融合與發散是文學主題和形式發展的兩種方式,山水詩與田園詩的關系也是如此。但從藝術上講,田園詩的表現形式比山水詩更豐富,這與其題材的多樣性是壹致的。
總之,中國歷代的山水田園詩是古代社會的壹面鏡子,壹些真實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可以成為文學體裁的歷史教科書。閱讀這些田園詩,使我們能夠更多地了解古代社會,研究古代農村的經濟制度和階級關系,甚至在某些方面彌補歷史的不足。田園詩中大量描寫農村田園風光的詩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我們應該更多地關註中國歷代的山水田園詩。
好像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