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歌曲也被稱為“歌子”和“晉松”。歌子,是閩南語的閩南、潮汕及臺灣省民歌、小調的統稱,在臺灣省、廈門、漳州、泉州讀作gua a,潮汕的gua gia同音,意為歌、小調。閩南人的“格子”是壹個非常模糊和寬泛的概念。文學方面,“歌子”是指閩南語口頭文學中的各種民歌。無論是作為歌唱的民歌,還是作為吟誦的童謠,都稱之為“歌子”。音樂方面,“歌子”壹般指閩南音樂中比較流行的歌曲,如兒歌叫寶貝歌子,采茶山歌叫采茶歌子,漁歌叫劃船歌子。
晉歌最初形成於唐宋,明代較為完備。它來自民間,用方言演唱,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曲調流暢樸實,富有表現力,通俗健康,易學易懂,深受群眾喜愛。很多農村都有“格子陣”“格子亭”。金曲入城後,改用南琵琶、、三弦、二弦等樂器,唱腔由活潑、粗獷、豪放變為婉約、溫柔,體態舒適。曲牌的名字,原來的“七子子”改名為“司空”,“少校”叫“悟空”、“貝斯”。有時在唱腔中插入幾小節南方音樂,稱為“曲從”。農村仍保留著原有的風貌,逐漸形成了農村、城鎮、原始秦越三大流派。城鎮中的“亭”派有八樂蔭、尹樂亭、集賢亭、聖蔭園、金德社等。農村地區的“唐”學校包括清風堂、清閑堂、東音堂、縉雲堂、唐以德和盤荷堂。“月琴”派有長泰、華安、平和、盲藝人(討飯)的進行曲和小蕓的“四管齊下”。
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人東渡,金戈在臺灣省定居。目前,臺灣地區仍流傳著《牛莉歌》、《病歌》、《天武舞》。臺灣歌仔戲的音樂以晉歌為基礎,融合了當地民間音樂。與此同時,晉歌也隨著移民在南陽流行起來。18 (1929)年,漳州金戈藝人陳立水、林挺、賴瑤山、王清基、陳嬌炮、朱雅、鐘清、陳布應邀在南洋各地演唱,與藝人交朋友,在興登堡EMI公司灌制唱片40余張。他們唱了陳三、陳三申、鬧、無影歌、賭歌和公叔歌。
1950年,漳州有10多家金閣俱樂部,其中龍巖迎金閣俱樂部、下潯金閣俱樂部、新橋金閣俱樂部、東嶽金閣俱樂部、浦南金閣俱樂部比較有名。1952年,隴西縣石馬成立晉劇社,演出晉劇《孔雀東南飛》。1956和1978年,應中國唱片公司和香港東方唱片公司的邀請,在國內外進行錄音和盒式磁帶發行。20世紀60年代初,文化部門組織力量對晉松傳統典籍進行發掘,到1963 * * *為止,共發掘記錄了26部晉松典籍,150多首曲子。改革開放後,他創作了許多新劇,如:《想家》、《尋根》、《水仙戀》、《臺灣省奶奶看女排》、《喬先生回漳州》等。參加省、全國文藝匯演,多次獲獎。1983,金戈後起之秀王素華赴新加坡演出。80年代,各種金戈社團多次聚會觀摩,加強藝術交流,金戈表演藝術不斷提高。
粵語流行粵語歌,吳哥流行於江蘇東南部和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