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的基本款式大概有九種,在基本款式下,因為領口、袖型、腰圍、裁剪方式的不同變化,演繹出上百種款式。與西服、韓服、和服等有很大區別。,即使受漢服影響,也足以體現中華民族的特色。
從形制上看,漢服主要有以下幾種:“上衣帶上衣”(上衣指古代的下裙)、“深衣”(連接上衣帶下衣)、“長裙”(短衣)和“裁剪”制(長衫、外衣)。
其中,外衣下的冠服是皇帝和官員最莊重正式的服裝,深服是士官的官服和百姓的服飾;長袍和襯衫是官員和學者的常見服裝,而裙子則受女性的歡迎。普通勞動人民壹般穿短衣服短褲子。這樣的衣服也叫“福棕”。當然,現在的人很少穿這樣的衣服了。
漢服影響:
漢族人對漢服的認同是民族意識的壹部分。在中國大亂之時,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和各界人士紛紛逃往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逐漸將江南發展成為繁榮富庶之地。這件事被稱為“冠上衣裝南渡”,宋朝的郭靖不願棄漢室衣裝而自殺。
漢服因中國儒家王道文化的傳播而影響深遠。周邊民族,包括其他許多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通過模仿中國禮儀制度,借用了漢服的壹些特點,並以此作為吉兇五禮。此外,中國李濱還規定,四夷之君必須穿自己的衣服出現在中國皇帝面前,這意味著“蠻夷之主帶著他的國服”。
在漢唐的藩屬制度中,有壹種周邊民族首領定期朝見皇帝的所謂“朝聚”制度。無論是外國君主及其使者或臣子向中國皇帝參拜、接受官職、建功立業,還是中國皇帝宴請外國君主,外國君主都要穿國服獻禮。民族服飾制度促使周邊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服飾。
比如契丹太宗入晉時接觸了中原服飾制度,回到北方後參照中原服飾制度制定了本朝的國服和漢服制度。歷代都有描繪他國大使服飾的官貢圖。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