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章貢區、龍南、安遠、新豐等縣的圍屋千余間,數量之多、功能之全、建築之精、類型之多,實屬罕見。比如有“宋城博物館”之稱的贛州市,保留了3600多米的宋代城墻和眾多宋代遺跡。
就像廣大城鄉保存完好、數量眾多的姓氏和家譜,為研究客家提供了依據;民間藝術有100多種,如上猶九獅拜象、興國山歌等。如深受海內外客家人喜愛的贛南客家采茶戲;還有獨特的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定居贛南的客家先民創造的民間藝術瑰寶。它們是與贛南本土音樂長期融合的產物,結合了遷徙地的音樂素材。贛南客家山歌以其高亢、激越、清新的旋律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梨園戲
贛南客家戲以贛南采茶戲、寧都采茶戲、東河戲最為著名。贛南采茶戲又稱“三腳班”、“三腳戲”,是客家文化孕育出來的民間藝術。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廣泛吸收了流傳到贛南客家地區的各種民歌、民間舞蹈、民間花燈、民間戲曲的藝術營養,成為壹種兼具客家風情和地域風情的劇種。
鄉音民間藝術
寧都道情是贛南最典型的客家曲藝。寧都縣道情,原名“古文”,又稱“漁鼓管”,是流行於寧都縣及周邊縣市(廣昌、石城、瑞金、杜愚、興國)的壹種客家說唱藝術。作為我國270多種音樂之壹,它具有語言形象生動、曲調優美、內容感人的特點,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根據壹位老藝術家的傳說,明末清初,天命先生(瞎子)根據自己所知道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使用了測命時所唱的誦經調,同時吸收了乞丐所唱的“流浪過街”調,對歌詞進行了心智復制,解讀歷史,講述故事。
燈彩藝術
贛南客家花燈不僅具有獨特的舞蹈和燈光藝術風格,而且歷史悠久。花燈活動多在春節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或迎姓入廟及各種拜神、廟會期間,按照該鄉民俗,花燈隊均由同宗姓組成,伴有舞龍、舞獅,逐村遊走,日夜舞燈,舉行燈會活動。他們可以利用元宵節的藝術形式消災、討兒、祈福、娛樂等等。
嗩吶藝術
嗩吶是壹種深受廣大農民群眾喜愛的管樂器,在贛南民間有著深厚的基礎。老百姓辦婚喪嫁娶過生日,蓋新房,慶祝豐收,上大學等等。,並邀嗩吶樂師同樂。村作坊開會迎神或其他大型活動時,壹定要有濃厚的嗩吶氛圍。
不過在贛南各地,最有特色的還是杜嗩吶。當地嗩吶手裏有四句順口溜:“七寸打擊樂在妳手裏,裏面有五音六律。沒有我的婚姻是很悲傷的。"